医美行业技术滥用现象存诸多问题亟待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美容行业作为新兴的消费热点,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然而,在基层实践中,医美领域的技术滥用问题日益凸显,给消费者安全、行业健康及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隐忧,亟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有效治理。

一是医美手术技术滥用带来风险隐患医美行业技术滥用主要表现在过度营销、非必要手术推广、以及超范围使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等方面。部分机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消费者实际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滥用激光、注射填充、微创整形等高风险技术,导致“医美事故”频发。此外,未经严格培训的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忽视术前评估与术后护理等,极易引发感染、过敏、神经损伤乃至生命威胁等严重后果,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据中国青年网2024年8月《断骨增高:遏制利益驱动下的技术滥用》报道,断骨增高术,又称肢体延长术、骨延长术,近年来被暗自运用于医美增高,并出现“腿友”这一特殊群体,不少接受这类手术的人付出了健康严重受损的代价。记者调查所见,一些“腿友”的遭遇与现状,令人同情和担心。断骨增高术属于严格管控的诊疗技术,副作用多,风险大。该手术在医美领域的滥用几乎相当于自残,不少“腿友”因此变成了事实上的残疾人,感染难以治愈、X型腿、双下肢不等长、行走困难甚至无法行走、长期忍受剧烈疼痛或异物感等,让很多人术后追悔莫及。断骨增高术的适应证较少,临床运用范围很窄,相关法规规定,目前仅用于矮小症或者肢体不等长、骨肿瘤等病人身上。原卫生部在2006年10月20日发布的《关于对“肢体延长术”实施严格管理的通知》中更是明确,该手术是一项骨科临床治疗技术,不属医疗美容项目,医美机构不得开展此项技术。但断肢增高术在医美领域被滥用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不仅国内存在大量手术“黑市”,而且还出现跨国“医托”,线上引流和夸大宣传信息也很常见。技术滥用是医美领域常见的乱象之一,除了断骨增高术之外,神经离断瘦腿、切胃减肥等技术都存在被滥用现象。

二是资质不全与违规操作难以杜绝。行业内存在大量“黑诊所”“无证行医”现象,这些机构及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医疗资质和专业培训,却敢于承接高风险的医美项目,此类违规操作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更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随着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天眼查宏观分析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13.4万余家医美相关企业。从成立时间来看,47.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为34.3%;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相关企业最多,位列第一,占比11.4%,山东省、江苏省分列第二、三位,分别占比10.3%、5.5%;从注册资本看,46.2%的医美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艾尔建美学联合德勤管理咨询发布的《中国医美行业2023年度洞悉报告》(以下简称“洞悉报告”)显示,受访的医美潜在消费人群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75%;受访者中69%表示有进行医美消费的计划。在这样的庞大群体背景下,医美乱象更会使许多受众人群由“变美”陷入“自卑”,从而“微整形”成为“危整形”。据浙江日报2024年8月《潮声|“还我妈生鼻”,医美消费维权到底难在哪?》报道,“还我漂亮鼻子,还我妈生鼻,还我小翘鼻……”这个夏天,网络梗“还我妈生鼻”火出圈了。网红秦新宇疑似在欧雅医疗美容机构整形鼻子失败,维权6个月无果。7月24日,他为维权创作的歌曲《还我妈生鼻》意外走红。随即,大量网友跑到涉事机构门前打卡。通过娱乐化的形式,涉事机构得以曝光,维权也被推进。7月28日,秦新宇更新事件进展称,机构已作出回复,也许事情马上就会迎来公平的结果,希望大家停止玩梗。据光明网此前报道,2021年11月,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消费者吴女士于丽珠妆品店做皮秒及针筒提皮医美项目留下疤痕,且一年多后仍未消除。2023年初,她要求门店退款赔偿,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然而维权过程中,店家否认曾为吴女士提供皮秒和提皮服务,且无法提供吴女士的消费详单。吴女士未曾留存相关证据,因此遭遇了取证和举证的难题。经过市场监管部门先后组织的5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店家退还吴女士部分消费费用1.5万元,吴女士出具收据,同意此事件终止。“在医美消费者维权的过程中,举证并非易事。”陈音江解读称,为吸引消费者,部分医美机构会进行一些虚假宣传。消费者往往无法准确评估医美项目的风险和效果,被机构误导。机构的宣传内容又往往以口头形式为主,并不会呈现在日后和消费者签订的协议中。对于协议免责条款中的医美风险,机构方又往往未履行告知义务。一旦双方出现医美纠纷,消费者经常难以举证。

三是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决策。医美广告及宣传材料普遍存在夸大效果、隐瞒风险、虚构案例等问题,加剧了消费者决策时的信息不对称。这种误导性的宣传不仅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也破坏了行业的诚信体系。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全面了解医美项目的真实效果、潜在风险及后续维护成本,往往被夸大其词的宣传所误导,导致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据广告监测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4月及5月,在互联网媒体广告涉嫌违法量排名前十的广告类别中,医疗美容服务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11%、9%、8%,分别位列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今年以来共有23起医疗美容相关行政处罚,罚金从1000元-23万元不等,主要涉及医疗美容机构使用过期药、过期化妆品或超期医疗器械;以未备案进口普通化妆品替换美容项目中的正规产品;违规使用A型肉毒毒素、从非法途径购入A型肉毒毒素;使用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及药品、价格欺诈等。其中涉及广告违法的就包含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形象做证明打广告、广告宣传内容使用医疗用语、对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作广告等。据央广网2024年2月《焦点访谈|夸大其词、刻意误导……医美直播乱象丛生 莫让带货变“带祸”》报道,水光是目前非常受欢迎的医美项目,通过注射入皮肤来达到美容效果。记者了解到,由于“水光针”这样的注射类医美项目存在较高风险,因此国家对于这类产品按照最为严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也就是需要通过开展临床试验等进行临床评价后,证明其安全性、有效性,才能取得国家级注册即“械三资质”,才可注射使用。但记者发现,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医美直播会兜售一些压根没有械三资质的所谓水光针注射产品。几位主播在直播间卖的几款所谓水光针,记者在国家药监局的官网查证发现,其备案信息中,都清清楚楚显示这些是化妆品,根本没有获得“械三资质”。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于鲲表示,凡是需要破皮注射的水光针都必须具有械三资质,这种违规销售的行为利用了求美者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差来非法逐利。如果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会对求美者身体、心理造成伤害。

相关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医美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医美服务的范围、标准、监管主体及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二是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加大对“黑诊所”、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医美机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其合法合规运营。三是提升行业自律水平。推动成立医美行业协会或联盟,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四是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公益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认知水平和风险意识,引导其理性消费、科学决策。同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摸爬滚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31926.html

(0)
上一篇 2024-08-29
下一篇 2024-08-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最新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我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