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和”之道,书写“减负不减质”新篇

从北端的钟鼓楼到南端的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距今已有75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从物质文明视角出发,中轴线是构建老北京都城核心建筑群的重要参考,以此为中心奠定了“大中至正”的城市管理格局;从精神文明路线回溯,中轴线投射出中国古代皇城“以中为尊”的治理理念,同时也反映出“择中而居”的儒家传统中庸之道。兼具政治、道德、文化、美学意义的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也为各个时期的国家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新灵感,如今,从其中探索而出的“中和”理念为基层治理添上一层中华文明独有的风采。

古韵现今风,“中和”之道启新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北京老城中轴线如一条细腻的玉带,融古延今,它不仅见证了古代皇城的灿烂与辉煌,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中和”之道。《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正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观“择中立国”“择中立宫”“居中而治”的核心理念,承自先民的宇宙观与天文观,滋养出中庸和谐、中正和顺的哲学理念。基层,乃是国家之基石,政策落实之末梢,做好基层治理是以细节护大局的治国关键,但,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大山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在不断被无用之事束缚时,既耗精力,又损实效。为变此现状,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基层减负的重大决策,旨在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时间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去过度形式、做更多实事。这不仅是现代治理理念面对新问题的的新实践,更是对传统观念“中和”智慧的深刻践行——减其负,非减其责。就如古人所言之“和”并非一味是“求和”,而是寻求“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运用于基层减负之中便是在质量与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减负”同时更“重质”。

减负不减质,“中和”匠心绘新图。《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层减负,非“一减了之”“一刀即解”,而需匠心独运,以“中和”之道,明确从哪些方面“减”,以怎样的方式“减”,预计“减”成什么程度,“减”完过后怎么维持等。同时更要把“减负”目标放在首位,即更好优化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内容构成,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腾出更多精力为百姓做实事,为人民解难题。首先,要不断精简会议,优化文件,让每一场会议、每一份文件都能直击要害,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而非负担之源。正如《尚书》所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唯有精准施策,方能事半功倍。其次,需强化科技支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能,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同时也让工作有迹可循,在“减负”时让“保质”有所依据。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飞跃,体现了“中和”理念“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智慧。

中和以致远,基层治理创新绩。“中和”之道,博大精深,其精髓在于平衡与和谐,基层减负不减质,正是这一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减负”并非简单减少工作量,而是优化资源配置,去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枷锁,更好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减负,为基层干部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去;通过不减质,确保了基层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让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惠及民生、促进发展。随着“减负不减质”在基层减负工作上不断推进,“中和”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减负不减质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基层治理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于基层治理“减负”之域,以“中和”之念响应“减负不减质”号召,以先辈智慧开启今人基层工作新篇章。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让我们携手并进,以“中和”之道为指引,共同描绘基层治理的新画卷!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  闫虹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zzzz,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30670.html

(0)
上一篇 2024-08-26
下一篇 2023-10-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最新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我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