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引导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各领域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集聚。这不仅能推动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也必将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注入新活力。新质生产力本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后,不断创新发展而来,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它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有着极高的适配性,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都可以发挥振兴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帆,乘风破浪,让新质生产力能为乡村振兴全面赋能。

因地制宜,将新质生产力嵌入产业升级,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强支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下,乡村振兴战略所呈现出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需要的建设元素更为多样,领域更为全面,内核更加强劲。要实现产业的要素重组和优化升级,必须结合乡村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完善产业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在守好耕地红线、攥紧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夯实农业基础,用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将不断实现精细化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平台化高效销售的深刻变革,由此将带来农业产业的迭代升级,将对乡村的产业振兴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补齐短板,将新质生产力融入人才培养,为人才振兴打破空间壁垒。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缺少人才,乡村社会拥有数量最多的人口群体,但缺少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各类能够熟练运用新型农业装备的农业从业者的广泛参与。当前,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农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平台,但农业从业者的数量和素质均有待提升。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知识领域新、科技含量高,蕴含的新型学习工具促使农业学习资源更易普及,农业技术更易推广,有利于农村与城市的教育鸿沟进一步缩小,实现乡村教育、文化的高质量提升。因此需要更加充分的应用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彻底打破空间壁垒,建立适合的数字人才体系建设,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和使用。

创新形式,让新质生产力承载文化传播,为文化振兴指引方向。乡村相较于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地域广、人口散等特征,而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加快了乡村文化的传播,也带来了乡村文化发展新思潮,使乡村文化向着更独特、更创新的方向深化。以抖音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让乡村社会感受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丰富了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涵,满足了农民的多元文化需求,但同时也会催生一些低俗、负面的内容,加之乡村民众通常较为单纯,易受诱导和欺骗。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为引领,形成适合乡村实际的良好数字文化氛围,更好的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摆脱束缚,让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发展,为生态振兴添砖加瓦。过去,乡村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容易引发生态问题;如今,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是科技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有机结合,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变革的两个必然趋势。乡村社会本身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应当摒弃高浪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优化生态资源配置,摆脱以往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束缚,发展绿色服务业,吃上生态饭。同时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中,要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作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的新技术、新领域,构建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对乡村广阔的生态优势进行科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强化支撑,让新质生产力保障组织工作,为组织振兴保驾护航。新质生产力切实保障了乡村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数字化办公提升了组织劳动效率,保障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效衔接;同时数字化工作产生了新的数据价值,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组织架构;另外发散了组织发展思路,带来更为健康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扎实推动了乡村组织振兴。当然,目前我国乡村组织建设还亟待更稳定的科技创新支撑,来降低数字化平台使用门槛,强化各组织的协同性;同时也要求组织贯彻创新、绿色的发展理念,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保障。

(重庆市秀山县妙泉镇2024届选调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逸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30473.html

(0)
上一篇 2024-08-26
下一篇 2024-08-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最新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我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