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城市更新,就是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城市治理紧密关联。

一、经济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经济发展为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道路的拓宽与修缮,桥梁的建造以及公共交通网络的完善,促使城市在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升级,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入。人才的聚集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提升,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也推动了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为推进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二、文化传承:点亮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之光。文化传承为城市更新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那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流传的故事,都是城市历史的生动见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这些历史遗迹的妥善保护和修复,能够让城市的历史脉络得以延续,既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风貌,又赋予了其新的功能和价值,让历史与现代在城市中和谐交融。文化传承促进了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一个有着丰富文化传承的城市,能够让居民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增强他们对城市的热爱和责任感。加强文化传承能够强化社会韧性、彰显城市魅力,削减城市更新对原有社会文化网络的冲击,并放大文化价值,激发社会活力,赋能地区发展。

三、社会治理:筑牢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高效的社会治理能够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与冲突,降低社会风险,为城市更新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城市更新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更包括广大的市民群众,社会治理体系能够搭建起政府、企业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更新的决策、规划和实施过程。社会治理通过建立科学的资源分配机制和管理模式,能够确保城市的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城市更新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加强社会治理,能够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精准性,实现城市交通、环境、能源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城市更新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同治理理念和方式在城市层面的具体体现。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满足人民的需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注重城市的经济稳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高效治理,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民利益、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寒木引春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24794.html

(0)
上一篇 2024-08-16
下一篇 2024-08-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