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弘扬传统文化 守护中华精神命脉

荧幕上,文化类综艺节目争奇斗艳;生活中,各类传统文化讲座和培训纷至沓来。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弘扬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然而,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传统文化弘扬陷入误区,迷失了方向。只有摒弃功利心态,以丰富和完善人的生活为价值取向,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弘扬传统文化应追求形神兼备。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躺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令人们望而却步。于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主动创新求变,开始重塑传统文化形象。观复博物馆以猫为馆长,吸引众多“猫奴”前来参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则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形式,让传统文化频上热搜。但是,在形式创新的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娱乐性的现象,一些游戏、影视、动漫作品以历史文化为框架,过度篡改历史、消费文化,给人们造成误导和困扰。可见,创新文化传播形式要注意文化与娱乐的平衡,既要创新其“形”,又要保留其“神”,这样才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长期实效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与弘扬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规则、活动在社会各界全面开展。但是,由于部分传统文化传播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形式主义作风,很多相关工作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代表的活动来去匆匆刮起“一阵风”,照单全收、多而不精使传统文化变成“大杂烩”,急于求成的恶补式教育状如“填鸭”。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破除功利心,把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项长期工作,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情况,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唯有如此,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取得成效。

弘扬传统文化应进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作为国人的精神文明滋养,可以塑造人的道德和品性。因此,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完善自己的人格,助力下一代的成长。但必须要看到,传统文化是旧时代的产物,必然包含许多与当今时代精神不符的内容。如果不加以批判地继承,而是将传统文化中带有局限性的部分一同奉为圭臬,拘泥于古人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只会开历史倒车,得不偿失。“女德班”大讲“三从四德”,校园内大行“跪拜之礼”,种种乱象无不让人既惊又恐。当今时代,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让落后的糟粕沉入历史的汪洋,让千古不易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人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分量,但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暴露的盲目、功利问题同样值得我们警觉。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沉下心来,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项任务,如此才能提高精神修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引人们不断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长耕不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23761.html

(1)
上一篇 2024-08-14
下一篇 2024-08-1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