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用此“针”,绣一派山河长青

2024年7月18日至7月2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川实践队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了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困局与突破—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的暑期社会实践

我本人作为此次实践小队的队长,同时也是一名北川人,在带领小队穿梭在我所熟悉的街道上时,我也又一次地认识到了我的家乡。

我们登上了禹王桥,望着滚滚长江水,寻一派中华文化发源的足迹;我们走过了“巴拿恰”(即羌语中的步行街),看着风格迥异的羌式建筑,叹一句华夏文化包容万千;我们驻足在禹王广场,携手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始祖大禹进行祭祀;我们也停留在新生广场下,透过胡锦涛同志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看到08年地震时所透露出的中华底色……

我们走到传习所,本意是想了解一下极具羌族特色的羌绣文化,没曾想工作人员在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直接拨通了陈云珍老师的电话,也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陈云珍老师。陈云珍老师不仅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陈云珍老师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绣针,但当我们问到有关羌绣这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局与如何突破时,陈老师抬起了头,望着我们的眼睛,谈了很多。好巧不巧,就在这时,一位残疾人阿姨拿着一幅作品来咨询陈老师。陈老师看着我们,浅浅笑了一下,我们心中更有感悟。

陈老师核心谈到的内容是如何看待文化产业。任何非遗都无法带动一整个市、县的发展,如果把非遗当做工厂去开发,很不现实,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非遗停滞不前的原因。但是,非遗技艺可以为很多贫困家庭保障生活。如果老百姓学会了这些技艺,很难为当地经济再创新高,但却可以为当地民生托底。陈老师本人也创立了一家羌绣企业与工厂,但她并没有让它无限扩张,而是招收无业或者残疾的妇女,教导她们学习羌绣技艺,并提供工作岗位;绣娘们学成后,也可随意离开、另谋生路。她的行为让人钦佩。

在关于哪些政策对羌绣产业的发展最有帮助时,陈老师也思考了好一会儿,最终她告诉我们,我党有关文化或者产业发展的政策都具有莫大的帮助。曾经的羌绣已经落寞到了只有深山里的一些老人才会,但党的政策让它们换发了新的生机。不仅将它们从深山里“接出去”,还把它们“送出了”海外,更让无数中外游客主动“走过来”。作为一名羌族人,我也不禁落泪,我们的文化不仅得到了保护与发展,还有机会作为代表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

陈老师有个比喻我觉得很恰当,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根根丝线,是国家这根针,将我们绣在了世界这幅绣品上,由此让我们每个人安居而幸福,并展现出了中华气象。

陈云珍老师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精美的羌绣作品,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执着与坚守。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匠心独运,针线传情”的真谛,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的勃勃生机。她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养了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随后我们整个小队也下乡进行采访。让人吃惊的是许多老人并不会羌绣,但许多小朋友却能绣上几朵羊角花。孩子们告诉我们,学校在教授羌绣技艺,她们自己也喜欢。听到这,我更是感动不已。非遗的传承,在国家的支持下从来就没有断代,中华文化也只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愈发悠长。

回望这段旅程,从禹王桥的壮阔到巴拿恰的繁华,从禹王广场的庄严到新生广场的坚韧,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探索的足迹,每一幕都镌刻了我们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文化的繁荣与复兴。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每一位像陈云珍老师这样默默奉献的文化传承者的不懈努力。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北川羌族自治县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传承和发展羌族文化。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结束这次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之际,我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川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怀揣着沉甸甸的收获与深刻的感悟踏上归途。我们不仅见证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与努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文化特色产业发展中蕴含的无限可能与挑战。

让我们携手并进,用这根名为“国家”的针,继续绣出一派山河长青,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何春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聿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22774.html

(3)
上一篇 2024-08-09
下一篇 2024-08-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