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信息学子三下乡:趣味课堂启智趣,非遗文化绽芳华

2024年7月,东南大学“信之所向”梦想支教团的12名师生,跨越四千公里,从江苏南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图市二中”),开展为期十天的梦想夏令营,在祖国边陲、在沙漠绿洲中传递东大的至善精神。

多元化课程设计,启迪学生智慧。支教团成员精心设计课程目标,认真制订教学计划,悉心组织课堂教学,开设篆刻、蓝晒、扎染、绳艺等13门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项目的魅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依托“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主题,开设两弹一星、粒子物理、法律等11门类别化学科科普课程,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弘扬科普精神;以“激发潜能,点亮兴趣”为核心主题,匠心独运地推出了涵盖摄影艺术、诗歌、辩论等7门多元化的兴趣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碰,旨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以期推进“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赋能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

衍纸艺韵课堂,绽放非遗之美。衍纸艺韵,五育并辉,来自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志愿者汪思颖老师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堂——《衍纸艺海,绘梦未来》课程。课程中,汪老师精选了多种颜色与质地的纸张,教授学生们从基础卷纸开始,逐步掌握衍纸的基本技法。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示范,引导学生们亲手制作出了精美的衍纸元素,为后续的衍纸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精心雕琢,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衍纸画作品在同学们的巧手下诞生。一纸一折间,衍纸这一源自古老东方的艺术形式,在同学们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尽显非遗之美,熠熠生辉。这些作品或细腻温婉,或大气磅礴,每一幅都蕴含着同学们对美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扎染艺术教学,领略传统文化。从大理质朴典雅的非遗扎染,到课桌上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扎染方巾,志愿者老师许杰瑞在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的支教过程中,为同学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艺术的教学课堂。扎染,这门充满创意力和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通过许老师的精心设计,成为一场融合理论深度与实践乐趣的课程。课程伊始,许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扎染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手工艺到现代的艺术创作,透过色彩斑斓的布料,学生们感受到了扎染的独特魅力。随着扎染技艺的发展,扎染的技法也变得多样化。为此,许老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了扎染的基本技法,并亲自示范如何进行扎染创作。在实际操作环节,许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扎染作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出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图案。如何折叠布料,如何上色,如何固定染料……一步一步,许老师都耐心指导,同学们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扎染课程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学习,更是一次文化沉浸之旅。在专注于扎染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静心体会了色彩与布料的对话,更在无形中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精彩课堂呈现,教学相长共进。为了呈现出更有趣更丰富的课堂,支教团的成员们结合实际授课情况,每晚定期组织复盘会,互相分享授课技巧、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反复锻炼讲课能力,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场精彩体验:在法治教育课上,学生进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了法律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秦国历史课上,学生们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沉浸于老师诙谐独特的语言,那原本晦涩难懂的春秋战国历史史实转变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在手工篆刻课上,学生亲身体验篆刻、享受笔刀划出漂亮痕迹的奇妙过程;在粒子物理课上,学生们走进缤彩纷呈的量子世界,感受蕴藏其中的人生哲学……

科技与非遗交响,拓宽学生视野。在“信之所向”夏令营的讲堂上,科技与非遗文化的绚烂交响,理论探索与实操技能的深度融合,为图市二中高一的百余名学子铺设了一条知识探索与能力提升的成长之路。这次夏令营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盛宴,更是一次视野拓宽与才能锤炼的奇妙旅程。学生们在课前满怀好奇,课后意犹未尽,与满腔热情的志愿者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思想碰撞。许多课程内容,如同夜空中闪亮的星,照亮了他们未曾触及的知识领域,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收获了满满的新知与启迪。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志愿者们同样也收获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与独家记忆。

(东南大学法学院 汪思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汪思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21032.html

(1)
上一篇 2024-08-03
下一篇 2024-08-0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