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进入电梯安全警钟长鸣:悲剧背后的 警示与防范

近日,一段电梯监控视频在网上传播,一位老人因携带电瓶车电源进入电梯,不幸引发爆炸,导致其全身多处火焰烧伤达到90%,属重度烧伤,经全力救治,但仍于26日后因急性心梗不幸离世。这一悲剧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再次敲响了公众对于电梯使用安全的警钟。

一是电瓶安全隐患电瓶车电源,尤其是锂电池,在不当处理或受损情况下极易引发短路,进而产生高温,最终导致爆炸或火灾。老人携带电瓶车电源进入封闭的电梯空间,一旦电源保护措施失效或遭遇外力撞击,危险系数陡增。

二是电梯环境特殊电梯是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通风条件有限,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烟雾和热量难以迅速排出,加剧了事故的危害程度,对乘员逃生构成极大威胁。

三是安全意识缺失该事件也反映出部分公众对于电梯使用规则及电瓶车电源潜在风险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基层要需要采取多项措施,防止电动车上楼充电,避免悲剧发生。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物业应在小区内设置充足的电动车停车棚,并提供充电设施。停车棚应满足防水、防火、防盗等要求,并配备消防器材。同时,要定期检查充电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此外,可考虑引进智能充电设备,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提高充电安全性。根据小区实际,可在小区电梯内安装电动车检测系统,一旦发现电动车进入电梯,立即发出报警并停止电梯运行,确保电梯安全。

二是加强宣传与培训社区、业委会、物业等部门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开展讲座、微信群发提示等形式,提高居民对电动车上楼危害的认识,普及安全充电知识。定期组织物业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强化日常管理物业应安排专人定期巡视小区,发现电动车上楼及时制止,防止安全隐患发生。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居民积极举报电动车上楼行为,一经查实,给予一定奖励,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实施电动车登记管理,对小区内电动车进行登记,建立台账,掌握电动车数量、车主信息等,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四是引入新技术手段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在小区楼道、电梯等关键区域安装摄像头,实施24小时监控,提高物业对电动车上楼行为的发现和处理能力。推广智能门禁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小区门禁系统与电动车管控系统的互联互通,一旦发现电动车进入楼内,立即通知物业进行处理。运用大数据分析,分析电动车上楼行为的规律,为物业制定预防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初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19936.html

(0)
上一篇 2024-07-31
下一篇 2024-07-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