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三问”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原则,即以人民为中心。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以心换心”,在问“策”于民中聚民智、问“果”于民中守民心、问“需”于民中知民情,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人民一道将改革推向深入。

问“策”于民,要诚心实意地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撰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民智”篇章。历史和实践证明,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焦裕禄从群众中学得治理风沙的妙计,沈浩通过挨户走访找到了小岗村的致富之策。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唯有俯下身子、真心拜人民为师,才能找到改革的正确路径。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诚心求教的姿态向群众学习,从“田秀才”“土专家”那里汲取宝贵经验。在决策、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要充分听取民声、采纳民意,确保改革的决策科学合理,符合人民的意愿,凝聚起最广泛的民智民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问“果”于民,要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难题,撰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民心”篇章。人民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成效的评价者。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改革工作成效的标尺,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问题入手,党员干部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挽起袖子、挑起担子,及时解决群众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通过一件件“小实事”撬动“大民生”,用民生的“温度”检验改革的“深度”,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群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问“需”于民,要深入基层一线倾听人民的呼声,撰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民意”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俯下身子,深入基层,运用“四下基层”这一重要抓手,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侧耳倾听群众的“真心话”。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改革的任务清单,使改革突破点更好地对接民心所向、发展所需。同时,要真诚回应群众的所求所需所盼,推动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广大党员干部自我磨砺、升华党性的一场精神盛宴。党员要执纪如铁,守心如玉,自觉学习党纪,严于律己,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作出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应以实际行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sfjzch签约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19331.html

(1)
上一篇 2024-07-28
下一篇 2024-07-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