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答好“三个问题” 、找准“三个关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将“在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纳入处分范围。落实基层减负必须校准认识偏差,找准关键所在,深刻答好“为谁减”“为何减”“如何减”三个问题,坚决扫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路上的“拦路虎”,为基层释放干事创业空间。

一问“为谁减”,找准“关键价值”。基层减负减的是作为神经末梢的基层干部的负担,基层干部是各项工作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也是各种工作压力和改革考验的承担者,“流汗又流泪”“吃力不讨好”“干多也错多”成了多数基层干部的现状。尤其是在基层的年轻干部,因“有活力”“有精力”“有能力”等优势变成许多“老工作”的主力军,一边承接大量的业务工作,一边又背负改革创新的希望,陷入“事务主义”,经常面对“事情干了不少,效果却没多好”的窘境。

二问“为何减”,找准“关键依据”。“要想马儿跑得快,马儿怎能不吃草?”在基层减负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清、边界不明、基层力量匮乏、人手不足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减负任务难以有效完成,致使部分基层长期处于“小马拉大车”的低效运转。要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开出务实合理的任务“单子”,让干部清楚明白“该干什么活、该办什么事、该担什么责”,避免层层转嫁责任,把签订责任状当作推卸责任的“挡箭牌”,从而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三问“如何减”,找准“关键方法”。要深化精准问责、规范问责,避免问责泛化、简单化,严禁任性问责,防止问责走样,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实现激励性和惩戒性的平衡,营造理性与宽容的干事创业氛围。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常态化抓好正反面典型案例通报,把减负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让基层工作回归主责主业,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与需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6341,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16675.html

(1)
上一篇 2024-07-20
下一篇 2024-07-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