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网络舆情之浅见

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互联网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也让网络成为了事件发酵与舆情形成的主要阵地。

应对舆情,“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舆情的形成其实是民情民意的体现,了解民众诉求,回应民众需要,解决群众问题,方能赢得群众认可。反之,若千方百计逃避问题,躲避责任,妄图堵住众口,不仅不会让舆情消失,反而会扩大舆情,让舆情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可能会造成舆论失控,谣言四起,加深公众的不满情绪,损害政府公信力,此时再“灭火”恐怕是难上加难。可见,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积极面对解决问题才是正道。

面对舆情要及时回应,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跑遍天下”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因此,当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了解事件情况,研判舆情,做好预案,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民众关切与质疑,争夺舆论阵地的主导权,稳定公众情绪,避免虚假信息与谣言误导公众,导致事态扩大,引发舆情危机。

处置舆情要公开透明,用事实与态度赢得信任。公众享有知情权,知情权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缄其口”只会给热点事件蒙上“神秘面纱”,“精选评论”甚至“关闭评论”只会加剧公众猜疑,唯有信息公开透明,让公众看得到,听得到,才能平息公众疑问,维护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部门应诚恳表态,坦诚对待公众质疑,有理有据澄清事实,主动发布调查进展,畅通公众互动渠道。

网络舆情无小事,言辞表达需谨慎。当下,越来越多的基层部门开设官方账号,这也是政府部门与公众搭建互动的平台,是架起沟通的桥梁,是建立信任的渠道。政务新媒体账号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传播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因此,对于政务新媒体账号必须严格管理,避免过度“娱乐化”和掺杂个人情绪,避免“雷人雷语”影响公共形象,损害公信力。面对热点事件谨慎发表言论,发表观点评论要基于客观实际,发布信息要准确真实。因此,对于政务新媒体账号相关运营者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必须提升专业技能与政治素养,对于失职失责者必须严厉追责,向公众致歉并更正不当言论。

面对舆情不回避,不掩盖,不任性,坦诚沟通,实事求是,专业严谨,唯有如此,基层部门才更具公信力,不负公众期待。

(五指山市农业农村局 何莉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禾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16173.html

(0)
上一篇 2024-07-19
下一篇 2024-07-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