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对关系 狠刹基层治理“伪创新”之风

当前,创新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涌现出一批真创实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推广。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打着创新旗号的“伪创新”同样混迹其中,一些“造词式”“口号式”“拿来式”创新层出不穷,凡事讲创新,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实则是挂创新之名,行守旧之实,这样的风气不可取,当向“伪创新”坚决say no!

其实要区别基层治理中“真创新”和“伪创新”并不难,关键看“落点”。真创新,往往着眼疏通解决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中梗阻”,真刀真枪地解决真问题,取得实在成效。而伪创新,往往更多地将关注点落在了如何快速取得“成绩”,而非“成效”上,伪创新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会无形中增加基层负担。如何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去伪存真”,当处理好这三对关系。

把握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写到“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两者可谓并蒂之花、相辅相成。”基层治理创新,不能一味强调“埋头拉车”,也要学会“抬头看路”,当做到“务虚”和“务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地方提出的基层治理创新品牌多为“拿来式”“造词式”创新,换个马甲就说是新衣,改个说法就说是首创,名称概念一长串,所有工作均能挂靠“+”,看似一招全能、面面俱到,实则空洞无物、重点失焦,这就是没有真务虚、真务实的虚功表现。真正的务虚必定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务实,好的务实往往能促进真务虚,用脚步踩出来的思路才是带着“泥土味”的,用俯身听出来的诉求方是带着“真情感”的,要真正走进基层调研,找出问题存在的“始”与“末”,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找到问题解决的“招”与“式”,基于实际的思考、筹谋、规划,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与“径”,才能应对新变化、新问题,收获新亮点、新突破。

把握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古今以来,类似“揠苗助长”此类不遵循规律办事的案例不在少数。现实中,部分地区过分追求基层治理创新的“显绩”,贪求成绩的“短平快”,一批“造景式”的创新品牌应景而生,工作未经反复试验,成效自然经不起检验。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一味地贪大求全、图快求速,往往就会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沦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创新不是无本之源、无根之木,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基层治理创新,不能离开实际谈创新,要学会尊重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反复实践、不断论证、提炼总结,唯有如此,方能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才能历久弥新,真正成为创新品牌。

把握好“加压”与“减负”的关系。当前,部分地区在上级考核中将基层治理是否有创新亮点作为一项“必考项”,本意出发点是为了加压推动基层在治理工作中积极创新,但往往会让基层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事事都要讲创新的泥淖,成为基层难以言说的“负担”。要把握好“加压”的力度,既要适当压担子,也要适时递梯子,探索创新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的制度机制,将基层打基础、夯根基的事项作为重点考核、督办事项,让治理创新成为一项“加分项”,化倒逼为鼓励,变被动为主动。要充分认识到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压力、卸包袱,聚焦赋能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人、事、物、权、责”等各个方面,自上而下打通上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双向通道”, 学会降压控度,让基层干部精力充沛抓创新,让基层村(居)甩开膀子抓落实,让基层镇街放心大胆办好事,切实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行动专班 陈鑫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陈鑫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12498.html

(9)
上一篇 2024-07-03
下一篇 2024-07-0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