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辉,我们不要奢求太多

北宋时期,赣东北有一个名叫沽溪的小山村,那里位于武夷山脉西边,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好在有一条驿道向东直通福建,不时来往的客商和挑夫给僻静的山村偶尔增添一点热闹。在这个村里,有个失去丈夫的农家妇女,为了抚育儿子,在村头古驿道边搭了一个茅草棚,借此贩卖茶水补贴家用。面对聪明伶俐、求知欲极强的儿子,她只能通过免去茶水钱,求得过往的客商教儿子断文识字。她可能不曾想到,她的儿子会成为当今状元,可惜那时她已不在了。

她的儿子名叫刘辉,历史上记载他“原名刘几,幼失怙恃,但卓然有志,慷慨出乡里,拜师求学。八年学成,成为海内名士。”

寥寥几字,写不尽刘辉求学之苦。作为从深山走出来的穷小子,他无依无靠、身无分文,靠的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难以想象他“慷慨出乡”时是抱着多么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漫漫拜师求学路,他没有名门望族的推荐,无力支付丰厚的束脩,靠的也许仅是只有程门立雪的真诚和执着罢了。终于,“八年学成”的他顺利考上了太学院,成为了海内名士。他踌躇满志参加科举考试,想要一展才学,成为天子门生。

然而现实却给了刘辉一记闷棍。嘉佑二年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正在大力推行文风改革,要借科举考试打击华而不实的“太学体”。不明就里的刘辉因“天地扎,万物茁,圣人发”而被欧阳修直接批为纰缪,斥他的文章“诘屈聱牙,文理不通”。

寥寥几字,道不尽刘辉落第之窘。嘉佑二年龙虎榜中,哪个不是出身于豪门或官宦世家:苏轼、苏辙有其父亲苏洵亲自授学,祐初年苏洵还亲自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曾巩不仅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而且出生于儒学世家,父亲曾易占也是进士出生,官至太常博士,赠光禄卿;程颢、程颐其祖先历代仕宦,父亲程珦以世家的荫庇,官至太中大夫……只有刘辉,没有任何背景,只有在太学院苦读的孤独的背影,孤独到未闻文坛沸沸扬扬的改革之风。

但刘辉并未就此一蹶不振,而是痛改文风,易名重新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嘉祐四年高中状元。

对于刘辉,我们会感慨这位赣东北首位状元,为何在历史着墨如此不深。是西昆余焰的标签始终难以消除?还是易名再考的行为让当权者始终不悦?或是平民出身无所依靠?刘辉“以诗志本心”,在其《石井联句》给了我们答案:“不与浊流并,恐是众泉杰”。他不与当世污浊并流,要做最干净的那道泉水,做到润物细无声。

雁过何必留痕,只是作为本地人,我们离这只大雁很近,听清了它振翅高飞声音,感受到了无尽上进的力量,这就够了。对于刘辉,我们不要奢求太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liy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9558.html

(0)
上一篇 2024-06-27
下一篇 2024-06-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