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解码“文化自信”

从殷墟甲骨到居延汉简,从敦煌典籍到明清档案,总是可以从遒劲的字体和隽永的墨迹中读出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如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的赓续和传承中,我们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更为真切地体会到“两个结合”的现实意义。

轻浥历史的尘埃,我们拨开内心的迷雾,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灿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千载文明,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壮阔气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就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用而不觉,存在于日常的语言和行为之中,存在于思维的方法和情感的认同之中。送别时言“长亭连短亭”,歌母爱时诵“临行密密缝”,悲历史时叹“长使英雄泪满襟泪满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性,在尊古不复古,守正而创新中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也得以呈现。从《尚书》中体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为政之道,从《易经》中感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不拔,从《礼记》中明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执著追求,其中孕育出的广阔胸襟、大同理想、和合品质,正不断激励中国式现代化蹄疾步稳向前迈进。

文化自信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经济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在奋进新征程中释放出更多的勇气。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中,以攻坚克难的决心、日拱一卒的恒心、精益求精的耐心,绘制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谋划满当当的民生清单。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中心,将海内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突出成果、传统艺术和现代生活的交互式体验有机融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在兼收并蓄中形成更加恢弘的发展态势。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认真落实“两个结合”的要求,以强烈的文化自信笃行不怠。将“知”与“行”结合起来,扔掉“闭门造车”的思路,摒弃“外国月亮比较圆”的观点,在博学笃行中认真汲取精神滋养,在常学常新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在文以载道中品读历史纵深的魅力,在经世致用中理解时代精神的内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彭箤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9349.html

(0)
上一篇 2024-06-25
下一篇 2024-06-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