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分工协作、狠抓落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旅游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日常消费,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有文化味的旅游产品和便捷周到的旅游服务。各地区各部门注重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日益增强。旅游业供需两旺、欣欣向荣,成为各地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

一是旅游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多样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有测算显示,旅游业每收入1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4.3元。随着旅游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持续升级,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持续增加,旅游已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

二是旅游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领域。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冰雪旅游……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新增A级景区8000多家,年均增长9.4%。旅游业成为拉动项目投资的重要领域。

三是文旅市场蓬勃发展,增长势头锐不可当。2024年春节旅游出游人次4.74亿,旅游收入6326.87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和107.7%,已完全恢复并超越疫情前的同期水平。五·一假期里,旅游业也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出行达到了2.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同期,旅游业的供给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无论是我们5万多家的旅行社,还是330多家的5A级景区,15000家的等级景区以及酒店、旅游巴士等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市场以及全球第四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

二、结合磴口县现状,剖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磴口县境内的旅游资源涵盖了全国旅游资源八大类的全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单体总数的27%,有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共101处,知名景点30余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旅游文化资源大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名县、中国休闲垂钓之乡、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纳林湖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处(蒙牛乳业工业旅游区、圣牧集团工业游景区、内蒙古兵团博物馆),自治区级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7家(金马湖生态园、二十里柳子农家乐、乌兰布和西湖农家乐、老党农庄、镜海旅游度假村、荷花岛柴火庄园、乡土居农家乐)、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巴彦高勒镇城关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阴山岩刻、鸡鹿塞、朔方郡三县故城及周边古墓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三盛公天主教堂、阿贵庙(宗乘寺)、沟心庙古墓群、巴音乌拉石板墓群、三盛公粮库、沟心庙汉代遗址、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建设兵团一师建筑群)、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2项(西路二人台,河套香醋酿造技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2处(纳林湖湿地公、奈伦湖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1处(沙金套海国家沙漠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景区6处(乌兰布和沙漠景区、纳林湖景区、冬青湖景区、奈伦湖景区、黄河三盛公景区、刘拐沙头景区)。特别是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巴彦淖尔考察以来,全县共吸引接待游客121.6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86.5%,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巨大潜力。

目前,磴口县发展旅游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旅游服务功能滞后。县内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景点分散,不能形成体系,且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构建,与现有接待需求和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如沿山旅游线路餐饮接待点少且间隔距离较远,游客大多只能自带餐饮。

二是资源挖掘力度不够。磴口县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产业种类较多,但文化旅游大多主题不够突出,产品单一,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尚未形成规模。如兵团博物馆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品牌,红色教育形式不够丰富,情景式、体验式、融入式教育少。红色资源整体联动不够,综合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三是产品特色化不明显。没有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区域特征、影响力大的特色文旅品牌。如重点旅游项目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和纳林湖景区已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但是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提炼不够,娱乐项目和别处景区雷同,未形成参与性强的景区旅游产品。

四是文旅产品开发欠缺。文旅产品特色不鲜明、产品单一化、文化特色不明显,缺乏突出的亮点和品位,旅游购物文化体验性不足,没有形成集技艺展示、研发生产、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从而拉动地区文旅消费。

五是市场宣传营销影响力不足。新媒体、新科技、“智慧旅游”平台终端加载覆盖面不够,旅游宣传品发行量不多,没有形成城市形象与文旅精品互相促进、互相带动的营销模式,全方位、多媒体、立体化的宣传打造没有形成有效攻势,没有形成强势品牌叠加效应。

三、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结合磴口县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全局来看,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目前,虽然中央、自治区、市均针对不同项目,安排了专项资金,但基本都是用于鼓励支持具体旅游项目建设和业态更新的,并没有专项用于常态化保障地方旅游基础服务配套的资金,加之大部分县域财政困难,无法将旅游基础服务和宣传推广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建议从国家层面,参照国家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文博场馆免费开放和文物保护安排中央预算专项经费予以保障的做法,对旅游公共设施配套完善、数字化服务和宣传推广等下拨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确保地方利用中央资金向内助力产业发展,向外做好旅游推介。强化重点领域投入保障。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美丽中国”“绿色旅游”等建设项目的奖补,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助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等新的增长点,在低碳零碳旅游、文化创意、研学、科技赋能、自驾游配套设施等领域,对促进旅游业及有关产业创新发展的项目实施奖补。

二是通过+旅游的方式,加速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当前要加速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交通、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旅游度假区、旅游基地、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旅游乡村、旅游购物区、旅游休闲区、旅游风景道。调整旅游供给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旅游”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体系的建设。通过“+旅游”为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旅游赋能作用,从而放大旅游消费的溢出效用。特别是要通过“+旅游”,让科技、人才、大数据等为旅游发展服务,以求在旅游便利化体系方面有重大突破

三是将研学旅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研学旅游的常态化。从世界旅游市场份额比重来说,研学旅游占到三分之一。我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态资源条件在世界研学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研学旅游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有效的途径。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计划,鼓励开展城市中小学生“下乡”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互动,放宽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行范围、出行时间规定,推动青少年就地研学与远途研学相结合,构建高质量的研学旅游产业体系。当前,各地开展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初级状态的研学旅行,大多走马观花、在深度体验感知方面明显不足,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还有待在研学产品的开发设计中不断强化。

四是深入研究人才强旅战略,提升旅游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文旅人才队伍。完善导游(讲解员、研学导师)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多语种、复合型导游及相关人才储备。培养一批旅游主播、民宿管家、文化创意、旅游演艺、露营、研学、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的人才,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特别是针对三年疫情导致旅游从业人才严重流失的情况,安排专项资金,与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就当前紧缺人才进行密集培训,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bayi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8277.html

(0)
上一篇 2024-06-22
下一篇 2024-06-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