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出新”“走心”更“向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因此,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时光易逝,非遗文化需“出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淌不息的瑰宝,承载凝结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然而,要想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关键在于创新。近年来,“非遗+”模式越来越火热。“非遗+文创”,无论是北京的京剧脸谱、景德镇的瓷器还是各地的特色皮影戏冰箱贴都精美绝伦,深受游客的喜爱。“非遗+旅游”,无论是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敦煌博物馆的虚拟漫游、上海朱家角实景版《牡丹亭》还是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表演,都将文旅与非遗深度融合,双向赋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非遗+研学”,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厚重,亲身体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固邦宁,非遗文化需“走心”。固本,方能行稳致远。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突显匠心,“匠者,凭心做平凡之事,精工铸精品之魂”。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本事,正在于有一代又一代的匠人于繁杂的历史洪流中,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位沉香。从高亢激越的京剧到精细入微的绣艺,从活灵活现的剪纸到风格灵动的面塑,非遗传承人们以匠心传承非遗,去浮去燥,择一事,终一生,以认真敬畏的心理学好每一项手艺,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作品,以身体力行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使得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非遗文化要“向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要加强非遗政策指导意见的出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加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扶持,通过政策和公共服务,为继承人提供多渠道、多措施、多方面的支持,虽然“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是还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教育,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守护,得以流传到更远的将来。

文脉赓续,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展现中华大国的文化底蕴与美学精髓。

(武汉市江岸区图书馆 张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84301,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4045.html

(0)
上一篇 2024-05-31
下一篇 2024-05-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