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岩精神之青春正当时

1949年,就在重庆,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胸怀理想,为真理而斗争;他们坚定信念,为人民而牺牲。他们是江姐、是许云峰,是每一个在渣滓洞中被敌人迫害的英雄。

弹指一挥间,75年过去,他们的肉体早已倒在黎明之前的黑暗之中,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根植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920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简陋的柴房里,母亲端来粽子和红糖汁,嘱咐儿子趁热吃,潜心翻译的儿子竟蘸着墨汁吃掉了一碗粽子,边吃边说,真甜。他叫陈望道,29岁,正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份精神之甘,信仰之甜,使得无数的青年以青春之躯,换青春之国

1958年,一道调令,不知归期,不知去向,不知做什么,邓稼先便告别妻子,离开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毅然决然,独自一人走进茫茫戈壁滩。那一年,他34岁,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但却鲜有人知,直到1971年,他们夫妻二人才得以再次相聚。

1979年,孔繁森带着“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的条幅,主动报名抽调到西藏,那一年,他35岁,随后的15年,他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个角落,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回应群众期待,无愧于他“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誓言。

2018年,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的黄文秀,主动请缨,去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到离百色市200多公里的村,任第一书记。她说:“我是从广西贫困山区出来的,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她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回望中国共产党人来时的路,从渣滓洞到罗布泊,从西藏到百色,哪怕路途再艰险,总能看到一代代青年人前赴后继的身影。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的故事都各有不同。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从建党精神到红岩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到孔繁森精神,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信念”。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物欲得失,人言冷暖,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前有古人,后也必有来着,络绎不绝奉献者,永不孤独!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作为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主力军,我们要紧握新征程的接力棒,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让青春在信仰中熠熠生辉,用实干之青春,担起时代之重任,谱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绚丽篇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duz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3871.html

(0)
上一篇 2024-05-30
下一篇 2024-05-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