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听文物说廉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文物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当博物馆里的文物遇上党纪学习教育,我们又会听到文物讲述怎样的廉政故事?笔者想起曾经去过的博物馆,回想起几件廉政文物。博物馆里的文物抗衡着时间,保藏着遗闻旧事,它们既是往古的迹象,也是当代的鉴戒,更应为后世的教训。广大党员干部应以史为鉴,以文物为戒,听文物说廉,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也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如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如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如崇尚廉洁的廉政文化。它们无声,但当人们驻足其前,可以感知其中恒久保存的文化意蕴流动,承接着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方向。文物抗衡着时间,保藏着遗闻旧事,它们既是往古的迹象,也是当代的鉴戒,更应为后世的教训。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中,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核心的廉政文化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既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也刻画进文物里。挖掘文物蕴涵的理念精神、讲好文物背后的廉洁故事,无疑是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走进国家博物馆,听四羊方尊说廉,敬业奉献,有为有弗为。

四羊方尊是商代礼器。羊者,祥也。《诗经·召南》中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说。这告诫我们即便位高权重,仍需如羊善良、知礼。我们应严如处子之居室,一行、一止、一语、一默,必遵礼法。

走进青岛博物馆,听墨竹石图说廉,艰苦奋斗,知足知不足。

清朝的郑板桥我们都很熟悉,这幅《墨竹石图》或许有的人熟悉,有的人陌生,且听我慢慢道来。

走进潍坊博物馆,听甪端铜熏说廉,秉公正直,公平公开公正。

在潍坊市博物馆内,一座明代的甪(lù)端铜熏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铜熏炉制作精良,以“甪端”为造型,兽首口张,舌微伸出,面带微笑,形象生动可爱又不失庄严稳重,颇有意趣。“甪端”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头上一角,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各种语言,十分厉害。而它之所以勤奋好学,具备这么多技能,是为了更好地“履职”,那就是——辨善恶忠奸,因此这尊神兽也被赋予了光明正大、秉公执法之意,受到人们推崇。在民间,甪端还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寄寓了中国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生活富裕、人寿年丰。 明清时期,甪端作为祥瑞神兽的地位已基本被确定了下来,甪端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种器物中,香熏炉就是其中一种。这件现藏于潍坊市博物馆的明代甪端铜熏,以端首为熏炉盖,炉身中空呈圆鼓状,用来储存香料,香气从甪端的口、鼻散发出来,常用于宴客熏堂和熏衣驱虫,同时也是重要的陈列装饰品。古人将甪端熏炉摆放在大殿、厅堂中,用以彰显正大光明、崇法尚德的高雅志趣。古人常寄情于物,修身养性,清廉思想也浸润在文物中,在时光的洗礼中历久弥新。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甪端铜熏蕴藏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也传承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的不懈追求。

走进平泉博物馆,听明代铜镜说廉,勤正己衣冠,正己、正纪、正绩。

珍藏在平泉市博物馆里的明代铜镜,呈圆形,银锭形钮,钮左右各饰一竖行铭文,合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八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今天,“以铜为镜”“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一位党员干部心中都应有一枚“铜镜”,时刻警醒自己,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张合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2457.html

(0)
上一篇 2024-05-27
下一篇 2024-05-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