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菜市”让城市“暖”起来

近日,一则“背篓专线”的后续报道引起广大网友的密切关注。红土地地铁站附近一个闲置的防空洞被打造为“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为菜农们提供了极佳环境。菜农的“背篓”装载着渝北区石船镇农民的希望,而种种温暖举措托举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人民情怀。

人文之“暖”,“暖”在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有人说:“轨道4号线,跑出的不只是风驰电掣的速度,还跑出了便民惠民的温度。”那么我认为“背篓专线”迎来的温暖后续“背篓菜市”,更是温情的延续。曾经的“生命庇护所”变成现在的“生活庇护所”,让“背篓专线”的“暖”意持续涌动,保持持久热度。曾经,菜农们的出行得到了解决,如今,菜农们的摊位也得到了保障。“背篓专线”的再延续,用实际行动厚植民生情怀,办到群众的“心坎”,让群众和菜农实现“双向奔赴”。从“背篓专线”再到“背篓菜市”,总是把人民二字“置顶”。作为广大基层干部,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应当重视赋予群众更充分的自主权,充分整合资源,紧盯着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把惠民生、暖民生、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人情味儿才是政策的灵魂。

人文之“暖”,“暖”在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有人说:“一条地铁,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那么我认为“背篓专线”迎来的温暖后续“背篓菜市”,更是善意的延续。”行千里,致广大,传递善意,才能让城市“暖”起来。在重庆忠县,洋渡到西山两个码头间,至今还保留着一趟“水上交通”,“渝忠客2180”的船长秦大益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运送菜农进城卖菜。为了更好地为这些菜农服务,在离码头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地政府建设了一个临时交易市场,而当地的海事部门,更是为这个唯一的“水上公交”,在长江主航道外开辟了一条单独的航线。文明的涵养将船长秦大益的善意延续,它们连接着城乡的交通,连接着城乡的鸿沟,连接着城乡的文明。作为广大基层干部,我们应当要倡导文明新风、褒扬凡人善举、点亮志愿之光……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乡发展,将群众热情不断被激发、将文明深度不断被拓展。

人文之“暖”,“暖”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有人说:“一个个背篓里,装的是一家子的生计,也承载着城市温度。”那么我认为“背篓专线”迎来的温暖后续“背篓菜市”,更是包容的延续。“背篓菜市”的开市,让我们看到重庆实实在在的“暖”,而在非城市核心区域,还保留了许多大城市淘汰掉的流动赶集市场,让商贩有地方摆摊,让在城市周边的农民可以去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重庆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如果说文化体现在一个人的修养上,彰显在一个群体的素质上,那么在一个城市形象上,文化更是折射出一个城市的魅力。城市的发展既要追求现代化与高效性,又要保持对多元群体的包容与关怀。重庆就是如此——包容与关怀从一个“点”,迅速连成一条“线”,随后成为一个“面”,并汇聚成耀眼的光芒,温暖这座山城。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当下,作为广大基层干部应当多俯身倾听民声,多用情服务百姓,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胸怀“国之大者”,办好“关键小事”。

重庆“背篓”的故事未完待续,重庆这座城市的温暖仍在传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4344,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0710.html

(1)
上一篇 2024-05-22
下一篇 2024-05-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