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好德治法治同心圆

基层治理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真正体现。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规划了清晰的方向。其中着重提到了德治与法治在基层治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重视德治与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德治与法治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社会基层的德治与法治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秦汉确立的中国社会基本的制度,基层的法治也发展出了严密的制度体系。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而后历朝历代大体上都延续了这种乡里制度。而基层的德治在乡约上有所体现,《吕氏乡约》中所提到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充分体现了在封建制度下人民自发性地在基层建立起来的德治体系。德治与法治在基层的治理中互为表里,德治是法治稳定的内核所在,而法治则是德治的制度表现。正是这种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德治与法治的共同作用,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才能一次又一次平稳地越过王朝交替的危机,将中华文明一脉相传至今。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人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机会势必不断增加,人民参政议政的意愿也会不断增加。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事人民自己说了算,而与人民最为密切相关的就是基层的事情。涉及了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由自己参与决策,这会大幅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幸福感。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不仅仅体现待人接物上,更深层次的则是体现在以礼法治国上。德治能够切实提高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思想意识上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好的投身于社会建设中。道德是法律的底线,如果将所有的事都依托于法律,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冷漠,整个社会风气都将受到影响,这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大相径庭。所以,德治与法治必须同步推进,德治作为日常生活中约束言行的公序良俗来建设,而法治在日常生活中则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来约束大家。

如何画好德治法治同心圆?

加强基层的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发展公共慈善事业,这是《意见》中所指出的三个建设方向。这三方面是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依托于足够水平的思想道德建设,继而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在前俩方面具有足够的准备后,发展公共慈善事业,让公众力量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在各类组织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也能够倒逼思想道德和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取得更高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全民素质的提升。《意见》中提到要组织开展科学常识、卫生防疫知识、应急知识普及和诚信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遏制各类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等正是基于这一点而提出的。对此,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脱离愚昧,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认知,他才能够参与到我们社会的建设中来。

现代社会缺乏法治是万万不可的,但是只讲法治不讲德治,势必会造成各扫门前雪的冷漠局面,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团结都有不利影响。德治法治的建设需要同步推行,德治法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画好德治法治同心圆,共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白栗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200605.html

(0)
上一篇 2024-05-21
下一篇 2024-05-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