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年轻干部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近期播放的热剧《我的阿勒泰》中主人公的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能居高临下的改变他们”。这可能是大部分年轻干部初到基层的通病,携卷着一股要让乡村彻底“改头换面”的飓风,但又在一次又一次的受挫中挫伤锐气,患上了精神上的“水土不服”,因而,找准病灶克服这种病症是极为必要的。

克服“方言恐慌”,化被动为主动。部分新任职年轻干部经常会面临本地人讲方言被动坐“冷板凳”的情况,大部分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基本采取“冷处理”,认为这是一种非主观的“被边缘化”,并且在日复一日的“受冷落”状态下逐渐印证自己的想法。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形成的根源三分之一来自于语言不通,三分之二来自于对事物发生的错误归因,即归因偏差。将“冷遇”归因为主观冒犯,缺少对问题来源客观分析的基本能力。在日常工作交流中,我们能发现语言困境其实是一种共性问题,当地干部大多存在认字但不知词义的情况,方言对于本地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便于使用的工具,年轻干部初到基层应少一些“清高”、削减“被尊重”的需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克服语言难题,不怕出丑,敢于敞开心扉,化劣势为优势,以语言学习为关口往群众心里钻,学习竹子向下“扎根”的精神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

“浮”出文山会海,走好群众路线部分年轻干部经常“宅”在高楼大厦或“浮”于文山会海,认为坐在办公室统计数据、根据描述撰写材料、与同事聊天便能拼凑出一个真实的基层,但事实上,真听真看真感受才是年轻干部克服“水土不服”的关键,有很多干部耐心不够,容易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原因也在于此,根源就在于不了解实际情况,有人觉得大部分事务都有更为快捷的方法,但经本土化处理后总是变得很麻烦。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一部分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固化与知识技能的落后,另一部分来自于独特的村情民情。基层工作,不能只讲求效率,还需关注群众的反应,既要操作得当,也要体察民心。想要求变,需得融入,多问问“为什么”,用心去看,用心去做,这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做的。

拓宽生命维度,打磨“硬核”青春。“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年轻干部肩负时代重任,基层年轻干部作为联系群众和政府的“纽带”,更应以向群众传递理想信念为己任,为基层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技能,且需耐得住寂寞,不断自我革新。知识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请教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拉得下脸”向不同的人请教,保持“目之所见皆文章”的学习心态,做到勤学、会学、善学,要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做“温水中的青蛙”,等不得、坐不住、睡不安,敢于攻坚克难,在奋进中闪耀青春之光,打磨“硬核”青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文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9331.html

(2)
上一篇 2024-05-16
下一篇 2024-05-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