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近日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并埋尸事件,其残忍恶劣程度让所有人毛骨悚然、目眦尽裂。经警方细致勘察,此案被定性为一场预谋深远的罪行。这不仅剥夺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在网络上掀起一场关于未成年人恶性犯罪该如何裁量的激辩。众多网友发生,认为未成年不应成为逃避惩罚的护身符。对于恶劣的犯罪行为,必须施以适当的法律惩处,以捍卫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邯郸被害者是所有霸凌事件的缩影,正是一个个被忽略的霸凌事件,才最终造成如此恶劣的结果。这起案件不仅给受害者的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也突显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年龄不是犯罪的“挡箭牌”,人性的险恶与扭曲不应出现在代表纯真的孩子身上。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姑息纵容。应通过法律和教育的手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预防并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法律,如同夜空中的明月,静静照耀着人间万物,守护着世间的秩序与和谐。校园欺凌绝非“小打小闹”,而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长乃至一生的梦魇。校园欺凌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只有坚持在法律的框架下审视校园欺凌现象,校园欺凌受害者才能得到更好保护,实施或准备实施的欺凌者才能得到威慑和惩处。在法律的殿堂里,正义的天平永远不能倾斜,公平的原则永远坚定守护。

《繁花》一句经典台词引发了不少人的深思,说:“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哪怕这个错误是出于善意的。”首先,“过错必罚”是一种公平的体现。自然界是守恒的,做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两相平衡后错误才有可能很大程度消解。其次,付出代价是一种责任担当。主动承担后果,接受磨炼,这是帮助孩子塑造“有担当,有责任感”这一良好品质的最佳机会。最后,付出代价的过程能促使孩子“吃一堑,长一智”。从痛苦中获得教训,在教训中获得成长的驱动力量。

年龄不是犯罪的“挡箭牌”,该惩处就要依法严厉惩处,才能拯救更多未成年人。此外,关键在惩,重点在防。家庭不能失位、失责,学校不能错位,要果断处理、主持公道,要对欺凌者说不,要给受害者撑腰。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含糊不得!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用爱护航,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王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武汉市汉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7256.html

(0)
上一篇 2024-05-07
下一篇 2024-05-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