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变”让“四下基层”更进一层

四下基层”从闽东发端,立足于“下”,根植于“民”,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党员干部要将“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一体推进、同向发力、深度融合、自觉实践。

宣传政策下基层,变“声边”为“身边”,着力教育引导、凝聚民心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在“一来一去”中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面上既要持续推动,又兼顾因时而异,制定基层群众能听懂、能听进、能听透的定制“菜单”。采取群众语言这一宣讲“神器”,把政治话语变成群众语言,将理论观点化为“常识”道理,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落实,让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民心力量。

调查研究下基层,变“问题”为“破题”,着力了解民情、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纸面调查研究”“工位调查研究”等不良情况,撰写的调研报告看似有板有眼、像模像样,终因对真实情况不熟悉、不了解,提出的建议措施“货不对板”“不相契合”。党员干部要做到走出去、沉下去,获取在办公室难以听到、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培养“反骨”思维,将错误的调研方法反过来做,走出去、走深入,多搞几次“突然袭击”,多杀几次“回马枪”,把“问题”变为“破题”的制胜法宝,从最基层、最一线了解民情民意,汲取智慧力量。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坐诊”为“出诊”,着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摸实情、集民意、化矛盾的重要窗口。当前形势下,信访工作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党员干部要将信访工作作为贴近群众的切入点,把开门接访、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领导包案等方式作为“主动出诊”的“用药手段”,把自己当作“上访病人”,以群众思为己思、群众盼为己盼、群众难为己难,力求做到“感同身受”,用饱含爱民之情察实情、化矛盾、解难题,实现各类信访事件案结事了,真正做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现场办公下基层,变“会场端坐”为“直奔基层”,着力落实工作、为民办事。廖俊波同志是“现场办公”的生动践行者,他始终把“现场办公下基层”作为制胜秘诀,“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不在现场,就在赶往现场的路上”。但在实践中,少数党员干部没有做到像廖俊波同志看齐,存在着“上网代替上门”“通话代替见面”“有要求才到现场”等不良情况,没有做到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党员干部要用好“一线工作法”,落实“马上就办”,把现场搬到基层,搬到群众身边,与群众面对面查找问题,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力求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在一线发现问题、化解矛盾、落实工作、为民办事。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让我们把“四下基层”作为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系统抓、持续抓、深入抓,凝聚“上下同欲”的强大合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田茂霞,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57546.html

(1)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 2023-11-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