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选调生的“进”与“退”

“端了比‘铁饭碗’还好的‘金饭碗’。”这是很多人对选调生的一句评价。

公开数据显示,2024国考共有30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这是在考公热度始终居高不下的这几年中,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而作为公众认知里“公务员中的上选”、国家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选调生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应届生们的青睐。进入7月,不少省区市都已陆续公示2024年选调生拟录用人选,这批年轻的选调生也即将在认可与期待的声音中,脱下象牙塔的稚嫩外衣,走向自己工作的岗位。

在一些人看来,如今的“90后”“00后”选调生作为有着特殊身份的公务员,给自成一派的体制内职场氛围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随着这些年轻干部逐渐接触到体制内的具体工作,各种声音也随之显现,一些人如鱼得水,一些人倍感煎熬,有些人不断调整心态,也有人从“挤”进体制到决然放弃…… 

打破“滤镜”:慢慢接地气,试着变“俗气” 

2023年8月16日,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选调生帮助群众采摘花椒。
2023年8月16日,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选调生帮助群众采摘花椒。

2024年7月,在福建省某乡镇工作廖贺文自感越来越适应基层环境。与许多需要到基层“锻炼”2年的定向选调生不同,廖贺文是福建省“引进生计划”的一员。廖贺文在工作第一年就挂职到目前所在的乡镇任副镇长。廖贺文形容,引进生对学校要求高,限制多,就像是定向选调生的“pro max”版本。

尽管也纠结过是否要继续深造或选择企业工作,但社科专业带给他的“对现实的好奇”,让他最后坚定地选择了选调这条道路。这种好奇让廖贺文抱着对基层工作极大的兴趣来到乡镇。“在基层学着接地气,想法也变得更实在。”但这对于廖贺文来说并不轻松。“我其实经历了很多茫然和无措。比如刚刚到岗的时候,没有人给我安排工作,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乡镇的党委书记,一开始也只是客套鼓励了一下。头几天的一个晚上,镇上给我安排了一个欢迎宴,让我认认人。当时大家都说着恭维话,游走于饭桌上的那一套你来我往,最后我也没记住几个人,那段时间我感觉很难融入。”

廖贺文的“难融入”不只体现在工作上,还有地域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外省人,廖贺文经常因为不懂本地的方言而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有一次开乡民大会,所有人都讲方言,我虽是主持会议的人,但全程都在台上发呆,什么也听不懂。只能下来询问另一个参加会议的领导。”

在记者的采访中,选调生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他们也性格迥异,但其中不乏像廖贺文一样想做实事的人。但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选调生们,总是会经历一段不知道做什么的日子。工作步入正轨后,廖贺文意识到,“不会有人突然把其他人做顺手的工作交给一个新人,名义上虽然是领导,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年之后你就要走了。而别人的工作你也不能轻易去插手,这在体制内是很忌讳的。”

作为挂职副镇长的这一年,廖贺文逐渐清楚了自己是来“学习”的定位。“很多工作不如下面具体的经办人熟悉,而且刚毕业过来人生地不熟,只能抱着学习的目的观察。最后分给我一个定点的驻村工作,领导鼓励我多走多看,和村民做朋友。之后市里的一个无人机项目把我借调上去,这个项目最后落到我们村上,我作为引进生沟通上下,算是展开了一些实际工作。”

重庆酉阳一名基层选调生跟帮扶对象了解情况。
重庆酉阳一名基层选调生跟帮扶对象了解情况。

尽管廖贺文的身份与许多需要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普通选调生不同,但在基层工作中的一些“门道”却是采访中许多选调生感同身受的。“无论是作为乡镇领导还是普通干部,最主要的就是搞好关系去做事,无论是和村民的关系还是和不同部门的关系。在乡镇这种人情社会,好关系就是你的通行证。”杨乐是来自重庆酉阳某村镇的一名集中选调生(非定向选调),与只需在基层锻炼2年的定向选调生相比,杨乐明白自己需要扎根在乡镇工作。但对于从小生长在大城市,从未在乡镇生活过的她来说,刚到岗位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

不管是党建、宣传、信访,还是环保、安全生产等工作,基层选调生基本都需要参与,办文办会、会议精神上传下达的工作更是“家常便饭”。他们也在工作中变得更加务实。“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怎么和群众打交道。去到帮扶对象家里,都不知道该怎样开场说话。”毕业于北京某985大学的杨欢从小学习优异,是“别人家的孩子”,但面对无从下手的工作,杨欢在很长时间里感到非常挫败。“好在有前辈带着我,现在会说不少‘场面话’了,能让我应付不同的人。”

廖贺文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他的任务有时候更为紧急。去年,福州遇到几十年难遇的暴雨,不少群众的房屋被冲毁,才上任不久的他,担负起了重建、安抚等任务。“有些人尊敬你,也好说话。有些人觉得你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配合工作。处理不好工作各种压力随之而来,学校里那一套摆事实、讲道理可能根本派不上用场。有时候得有些‘灵活’的方法去和不同的人周旋。”

“推进工作,有时候需要你左右逢源,还得会看人下菜碟。”杨欢说。

在采访中,每每说到应付与周旋,不少选调生都有些无奈。“一天要和那么多人交流,不仅要写材料,处理突发事件,还要客气圆融,感觉很内耗。”作为有着名校背景的选调生,不少人带着建设基层、真抓实干的激情投入工作,但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自己告别学生思维,成为“俗人”的经历过程。不过也有人对此感到积极,认为这些磨砺可以使人循序渐进融入工作环境、一些手段方式是可习得的“策略”,将这些视为打破工作“滤镜”,了解基层工作与现实社会真实境况的锤子。

认同错位:是份好工作,但不一定是追求 

选调生杨乐有5户定点帮扶对象,需要定期下村入户走访脱贫户。
选调生杨乐有5户定点帮扶对象,需要定期下村入户走访脱贫户。

“恶劣的环境,刮不完的沙尘,每天呼啸的大风,如果我是红衣侠客,那么我一定翻身上马,手扬马鞭,意气风发大喊‘驾’,然后逐尘而去,白马照银鞍,飒沓如流星。”

不久前,这段出自甘肃省嘉峪关选调生公开发布在网络上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文章中,这名选调生对所分配城市以及岗位的不满跃于纸面,其自我价值定位与偏远地区选调生价值定位之间的错位,引来了不少口诛笔伐。有人从其不加掩饰的厌弃,质疑选调生选拔中候选人理想与奉献精神的缺失;也有人立足个体,共情当下年轻人面对超出舒适圈的职业选择时的恐慌与不安。

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选调生阿依古丽认为,作为一种有方向性意义的就业选择,选调生也被社会和部分就业者赋予了更深层的情感解读,许多人给选调生加上了“理想与奉献”的期待。但实际上,对于许多应届生来说,选调不过是众多就业选择中的一种,“面对未来需要综合考虑。但现实是,很多人能获得的选择都与自己的期待相去甚远。选调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高个’,抑或是在更好的机会抛来橄榄枝前的一种‘保底’。”

一些选调生反映,待遇、机遇、地域越一般的岗位,其选调生职业认同度越低。一项针对基层选调生的调研显示,去个性化、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是他们感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面对不太吸引人的就业选择,“缓一步”“退一步”成了许多人留在基层的理由。“有时候只是单纯觉得待在乡镇有补贴,综合收入比县里高,还没有那么忙。”与杨乐同在乡镇党政办工作的另一名选调生庄鹏说,自己服务期限已满,但是只想遴选回市直单位,所以选择先在乡镇工作,观望情况。

但退到基层并不意味着失去动力,不再发光发热。“在其位谋其事,哪怕是暂时留在基层,也应该把工作积极做好。”在一些选择留下来扎根基层的选调生看来,许多选调生之所以后悔,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未来发展定位不清,甚至没有收集好报考地区发展情况的“情报”或者分配情况,未做好最坏打算,到了实际的工作地点或者岗位时,产生与期待不符的落差,出现职业身份的认同错位。有时,与领导的磨合也让初入体制的选调生难以适应。

领导对年轻人、名校学生寄以厚望。“领导给我们指定联系的脱贫户家庭,让我写材料。我非常头疼,我关于党、政策和党史的基础知识和文字功底都不匹配。我写得很痛苦,觉得这个工作做不下去。”一名正在基层锻炼的定向选调生对记者说。

阿依古丽谈到自己时说,理论与实践之间总存在差距,自己作为非定向选调生在基层工作,可以填补自己一直以来的认知空白。一个体验基层甚至不同层级行政单位面貌的机会,让她觉得自己可以和更多层面的人打交道。廖贺文也认为,这可以逃离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的直线生活。

“但有些人可能志不在此,收入高低、通勤远近、生活便利性可能才是大多数人考虑的重点。”杨乐说,一些选调生之所以离职,一个关键原因是想有物质上更好的生活。“内陆大部分选调生工资并不高,有些甚至在县城买房都吃力。而现在选调生越来越卷,对于一些名校硕博来说,他们认为在外面或许能找到更高薪的工作。”

来自陕西北部某市直单位的选调生于欣欣在被分配到宣传部工作后就一直感到烦闷。“工作的琐碎、体制内的人情世故,让我喘不过气。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开始就对分配到这边来不满意。”于欣欣表示,近几年陕西选调生是根据考生的学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单位分配,有“开盲盒”的感觉,“西安差不多是全省综合收入最高的地区,但是一般学校的硕士生很难分配到。我分配的城市离家里太远。”不过,于欣欣也坦言,虽然分配结果不如意,但相对于毕业时的其他工作,市直单位选调生也算是自己能选择的较好工作,因此暂时也未考虑辞职。 

退亦是进:选择离开,是需要更多成长 

交通不便,工作压力非常大,同事的关系不和谐,感觉整体特别压抑,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些都是记者在采访时,一些选调生面临的困境。但试用期已过,没有应届生身份,参与社招的结果可能也并不理想,加上家中父母亲戚都认为不要辞职,许多选调生也仍在岗位上坚持。

不过,也有一些人从好不容易“挤”进来选调生岗位上考虑离开。这些人中,有的工作几年仍旧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有的认为自己遭遇不公;有的则自感能力受限,看不到发展前景;有的则因为经济、家庭等客观因素选择辞职。

“作为选调生,可能的晋升优势,让单位中的一些人不满,认为我们抢了他们的机会,穿小鞋的故事在每个我认识的选调生中都有不同的版本。有时候也知道要在单位处理好关系,但对于本身不善于打交道的我来说很折磨。”某沿海省份定向选调生无奈表示,自己本身志不在仕途,对于晋升没有很强烈的欲望,但单位中总有人对选调生的特殊有看法。

“并且作为选调生,我的个人能力难以在基层环境中得到施展,受到的培养感觉也‘差点意思’。到基层工作后我发现,我们这类集中选调生和普通公务员并没什么不同,各种政策上也没明显区分与倾斜,培养方案也不明晰。如果没有机会调到县级机关,那选调生其实跟乡镇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有时候还容易成为被上级借调的对象,这时候连年终考核评优评先都不考虑我们。”杨乐表示,理论上选调生可能组织上会更重视,给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但实际,自己所在乡镇近几年的选调生都统一安排到党政办做非业务工作,甚至写稿也有专门的人完成,轮不到自己。“感觉自己的写作能力、参与项目的实践能力都在退化。对于个人来说,退一步离开岗位,也是一种成长,经过基层的历练,更全面地思考人生选择,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采访中,选调生对工作其实抱有较高目标,因此感到经历的培训获得感不够强,如岗前培训多以政策学习、机关文化礼仪等为主,在实际工作中的参考价值并不高。有的选调生还提到对于如何与企业、群众打交道感到一筹莫展,基层实践经验不足;对于政策理论和本地市情缺少积累,公文写作无从着手;面对征地拆迁、综治维稳和脱贫攻坚的任务时,自身优势还难以得到很好发挥,导致选调生与外赋性身份有隔阂。

邹雪涛毕业于某985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选调至南方某省会城市发改局,定岗前被派到乡镇党政办进行为期2年的基层服务。“在基层,每天晕头转向,好像也忙不出个所以然。”邹雪涛说,在乡镇还会出现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方向的事,让她感觉不稳定。并且在乡镇,生活都很枯燥,没什么娱乐活动,同事习惯下班之后吃饭喝酒。而作为后辈,端盆子、摆菜、倒茶倒水等应酬类的活邹雪涛都没逃过,“去了半年很不适应,让我对体制内工作产生了抗拒,这种基层锻炼也让我感觉不到成长,待了半年就直接辞职了。”从小生活在城市,求学也在北京的赵晴现身说法,2022年她参加了西部某省会选调,但最后被分配到偏远圈层,在下村前去“打了下前哨”,认为自己适应不了,还未结束试用期就选择了辞职。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很多选调生家庭条件不错,从小在城市长大,对乡村的事情缺乏了解,甚至也不感兴趣,去村里没法跟老百姓沟通,适应不了。如何和老百姓打交道是门学问,理解方言、理解彼此之间的思维差异,需要对乡土社会有深入了解,这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但一开始的不适应就可能把许多人劝退。”杨乐说,待遇、环境、机遇、能力提升,这几点对于许多非定向选调生来说一样不沾,甚至一些定向选调生也难以兼顾两样以上,同时还少不了高压、落差、性别阻碍、融入困难等现实难题。

如今,在充满压力和风险的就业环境中,选调生作为一种稳定且比普通公务员有前途的职业选择,势必受到追捧。有不少拥有真才实学的选调生,带着理想情怀想要扎根基层,但等来的可能是饱满理想与骨感现实的落差。但无论是哪里的选调生都应该明白,在体面的标签之外,选调生要直面的是群众的诉求,是朴素的生活环境,是事无巨细的体制内工作,这不仅是一份普通的职业选择,也承载着人们的期待与认可。月亮与六便士可能兼得也可能难得,只有一开始摆好心态,才能更加自洽于自己的职业身份。(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姓名为化名) 

视觉 I 曾丽

编辑 I 章梦晗

审核 I 王巧捧

本文信息来源为 官察室

(1)
上一篇 2024-08-13 23:18:14
下一篇 2024-08-17 00:54:5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