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札记:变“身份”不变“初心”

一年时光,飞驰而过,提笔写来,心中千言。从齐鲁到三秦、从校门到公门,感谢组织信任,让我有幸加入选调生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时曾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每次想起这句话,都会很有感触,西迁精神镌刻在每一位交大学子的内心深处,走出校门的我始终怀揣的是听党话、跟党走,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使命初心。

缘分使然,我在2021年就曾来过陕西泾阳县,当时的我还是一名研一学生,以一名干预教师的身份与泾阳县教育局联合为农村儿童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儿童心理干预项目,围绕“如何促进儿童积极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主题,持续对泾阳县农村儿童心理健康进行预防干预。在这一年,我看到受干预学生显著的正向积极变化,也因自己为乡村儿童发展做出的微薄贡献感到骄傲。2023年9月,根据组织分配,我作为一名选调生再次来到泾阳,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对这片沃土的热爱从未改变,反而身上多了一份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为民解忧、为民谋事的好干部。

以青衿之志,融入基层,努力从“圈外”迈入“圈内”。从“大学生”到“选调生”,身份的骤然转变,让我应接不暇,我们虽有年纪轻、活力旺的优势,但更多的是刚走出校门就进入单位门的劣势,缺乏工作经验,想帮忙却不知从何帮起;对村子情况不熟悉,群众来问事情不知如何回答;基层年轻人少,缺少可以一起交流的人,初入基层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惶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我明白,想要更好更快地融入基层,必须要迅速完成角色转变,牢牢抓住群众这个赖以生存的群体。通过与村“两委”干部的多次沟通,通过一次次的走访入户,“听村史”“看村情”“学方言”“查政策”,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主动倾听,不断调研,努力成为了群众眼中的“自己人”。

以奋斗之诚,了解基层,努力让“目见”转为“足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基层工作问题常出,问题常在,基层工作能力不是“躺”出来的,更不是手机刷出来的,而是在亲身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我们要争做扎根于大地的“须根”,而非漂浮于水上的“葫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既是发现问题的第一线,也是矛盾调解的最前沿,如何用一根根“绣花针”串起精细治理“千条线”,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精进的终身课题。作为一名研究社会治理方向出身的毕业生,又在村书记助理这样一个重要的岗位之上,后续会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勤思考、勇作为、敢担当,大胆开拓新思路,反复思考难问题,秉持为民服务初心,厚植基层选调力量,帮助村书记持续办好为民调节工作室,助力村产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以谦卑之心,建设基层,努力炼“傲气”变为“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要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尤其是作为基层选调生,要淡化“选调”光环,避免“镀金”心态,一年的工作经历更让我深知学历高不等于能力高,反而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要学会放下架子、磨开面子,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要尽快褪去学生时代的娇气和傲气,多沾基层的土气和地气。要时刻秉承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我清醒,不追求虚浮,不精神懈怠,不急功近利。务必甘当“小学生”,狠抓大学习,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要向总书记学习,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学会从前人总结的经验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向老百姓学习,学习接地气的技能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前方道阻且长,我们任重道远。犹记得刚到村上时村民问道:“你家在山东,这么远来到陕西,真的值得吗?”经过一年的驻村生活,我认为我的选择十分正确,我的初心也更加坚定。生逢其时,作为基层年轻干部,我定稳接新时代接力棒,坚持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辜负党和组织的培养,不愧对人民的期望,让青春在泾阳大地上焕发出最靓丽的色彩!

陕西省泾阳县三渠镇白杨村选调生 王影

(0)
上一篇 2024-08-15
下一篇 2024-08-1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