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人科学子三下乡:黔行南溪吼号子,非遗薪火续传承

2024年7月18日,为深入挖掘并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的独特魅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灵启濯水,寻脉黔行”实践团前往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寻访南溪号子国家级传承人杨正泽和市级传承人冯广香。

南溪号子在重庆市黔江区土家族人民中广为传唱,起始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国务院批准南溪号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团经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拜访了南溪号子国家级传承人杨正泽。

山路婉转,道路险峻。杨正泽老人的家坐落于尖山子山的山脚下,夹在两座峥嵘高峻的高山之间。在实践团成员后续的访谈中了解到,从山路到达镇上的沿路是这一辈老人齐心协力一铲一铲亲手修出来的。在他们辛苦劳动后,都会吼几号子来缓解修路的疲劳。据杨正泽老人回忆,他是南溪号子的第四代传承人,从他的曾祖父起,一辈一辈接续传承,南溪号子已跟他们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南溪号子传唱的场所也不固定,既可以在集体劳作中互相对唱,也可以在闲暇之余作为娱乐的手段,其功能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铸就了千年来辉煌的艺术成就。

南溪号子经历过鼎盛时期,也经历了绝境的处境。据杨正泽老人回忆,他从7、8岁开始接触南溪号子,在1958年国家挖掘民间艺术,南溪号子也被选出,在涪陵开展了演出,但不久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便没有了后续的进展;而文革时期让南溪号子陷入了绝境,南溪号子被判定为“黄色垃圾”,相关歌词书籍均被焚烧、损毁,在民间禁止传唱;直到1981年农村颁行土改,以往的集体劳作形式发生改变,南溪号子也渐渐迎来了转机;1990年国家逐渐重视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2008年,杨正泽老人正式被授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2011年后,杨正泽老人与其他传承人共同参与重庆各地的演出;现如今,南溪号子面临着年长的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人外出打工,小孩跟随父母去外地读书等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问题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正是党和国家对南溪号子的相应政策和大力保护,实践团成员们才能够在此行中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通俗易懂又同时兼具雅丽。在访谈过程中,杨正泽老人多次感激党和国家对南溪号子保护、传承上的支持。在鹅池镇南溪村镇上,当地政府搭建了南溪号子传承基地,也做出许多举措来促进传播南溪号子,如邀请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化交流。鹅池中心校领导组织学生在校开展南溪号子系列课程,并举办南溪号子歌唱比赛“斗号子”,提倡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但在宣传渠道上,南溪号子仍需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将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出去,让南溪号子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又拜访了南溪号子现存的唯一的女传承人冯广香。“我手杵锄把软如棉,蜂糖拌饭,饭也甜……”冯广香奶奶缓缓开口,南溪号子那古老而悠扬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开来。冯广香奶奶为实践团成员们现场演绎了几首经典的南溪号子-打闹台、喇叭号、幺妹调。这几首经典的南溪号子里既有山野俚语展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又有涉及土家族民俗文化、爱情的号子,是当地人民喜爱的口头文学。那高亢激昂的腔调穿透了时空的阻隔,让在场的实践团成员们仿佛置身于往昔的劳动场景中,深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坚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人科学子在行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33011.html

(0)
上一篇 2024-09-03
下一篇 2024-09-0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最新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我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