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学子深入水东,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八月,安徽师范大学“枣红波光,梦影梳乡”赴宣城市水东镇文旅融合筑梦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队,深入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基层一线,实践队员们积极投身于“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乡土中国,厚植爱国情怀,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自2007年起,安徽省宣城市持续深耕青年社会实践沃土,开展多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跨越十七载春秋。宣州区水东镇人民政府对青年实践活动给予高度重视,既有座谈上的规划解读,又有行动上的全面支持。安徽师范大学“枣红波光,梦影梳乡”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水东镇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灵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团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由地理师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新闻学专业以及广告学专业等多个专业学生组成,团队成员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员们前往水东镇多地,进行实地调研和人物专访,通过影像记录,推出和美乡村、地质奇观、非遗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视频,传播魅力水东的无穷韵味,为推动水东镇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沿着银廊大道,实践队员们前往小胡村、祁梅村、山屿海亲心谷等地,深入了解水东镇乡村发展现状。有着宋代山庄之称的小胡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始建于南宋的花戏楼是研究皖南地方戏曲活动及戏曲传播、发展的一个活资料,对研究皖南地区的建筑及戏曲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与同时期建设的百步三道桥共同见证这座村落的发展。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小胡村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留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随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祁梅村,这是宣州区首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沿途尽享农耕风情,展现着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土画卷,2016年,祁梅村迎来“亲心谷”文化旅游项目,激发了这片土地的魅力。水东镇的小小村落,尽显乡土中国的风土人情,实践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通过新媒体传播这份独特的乡土韵味,为水东的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龙泉洞风景区和水东古寨两大旅游景区,领略了水东美景。实践队员们在参观途中深入了解了水东的故事。它们的存在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之书,向各位游客诉说着亿万年来大自然的变迁,传达着这座隐匿在深处的古老乡村的声音。

实践队员们还对龙泉洞景区负责人杨波,水东枣木梳非遗传承人熊宣峰,以及水东蜜枣制作技艺的第六代非遗传承人、中良枣业的负责人李超、皖南皮影戏第九代传承人何泽华进行了专访。杨波,作为龙泉洞景区负责人,十余载深耕旅游领域,见证了龙泉洞的华丽转身。龙泉洞景区注重在保护中开发,结合当地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望未来,龙泉洞景区将坚持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以传统文化活化为特色,不断提升游客体验和服务质量。熊宣峰,坚守在枣木梳制作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千工一梳,匠心独运”的深刻内涵。他用汗水与坚持铺出一条枣木梳非遗传承路。李超一直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来经营自己蜜枣产业,提出企业应积极与当地旅游景区进行合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何泽华,作为皖南皮影戏博物馆的经营者,致力于让这项传统艺术以博物馆的形式在水东老街焕发光彩。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皮影、了解皮影,把皮影传承下去。

通过专访,不仅让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水东背后浓厚的皖南文化底蕴,也感受到了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非遗文化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它的恒久故事,也将会在守正创新的路上走向光明的远方。

八月盛夏,除了林间此起彼伏的蝉鸣,更回响着文旅筑梦的实践之歌。实践队员们以乡村振兴为笔,文旅融合为墨,为共绘“乡土中国”新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枣红波光,梦影梳乡”赴宣城市水东镇文旅融合筑梦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队 王瑶 徐燕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水墨东韵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32951.html

(0)
上一篇 2024-09-02
下一篇 2024-09-0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最新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我的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