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三下乡:青衿致远,“手”护乡村

为进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类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青衿致远”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于7月19日至21日来到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维乐社区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系列倡导文明旅游、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

绿动童心,共筑分类梦7月19日,“青衿致远”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面向维乐社区儿童开展知识宣讲会和垃圾分类手工制作活动,旨在引导小朋友们形成环保观念、养成分类习惯,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以家庭为单位,提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

宣讲会上,宣讲员通过生动的PPT、有趣的卡通形象辅以通俗的语言描述,向小朋友们解释垃圾的“前世今生”,从常见的生活垃圾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垃圾分类,并展示真实数据例如不同垃圾的降解时间、垃圾无害化处理所需要的成本、垃圾中蕴含的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占比等,来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随后,宣讲员详细说明了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

“废旧手机是什么垃圾?”“没喝完的饮料要怎么分类呢?”在对于垃圾的类别“鉴定”上,小朋友们产生许多疑惑。对此,宣讲员表演了一段顺口溜,可以解决大多数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能卖钱,蓝桶桶;易腐烂,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三种都不是,放进灰桶桶”。口诀朗朗上口,小朋友们乐于接受。

为加深对垃圾四分类的理解,同时增强趣味性,宣讲员准备了许多垃圾小卡片,需要小朋友将其放到对应的垃圾桶里。小朋友们踊跃举手发言,积极参与互动。每当有小朋友答对问题时,宣讲员都会送上精心准备的小礼品作为奖励,以此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垃圾分类的热情和关注。游戏结束后,宣讲员针对垃圾分类中的小细节补充道:小垃圾,大学问,在投放时,要注意对垃圾先归类整理,比如饮料瓶应倾倒液体后投放到对应垃圾桶、玻璃碎片要用胶带捆绑后再投放以免误伤回收人员等等。

宣讲会结束,团队成员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各种环保材料,如废旧纸张、塑料瓶等,引导他们发挥创意,制作出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手工作品。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兴奋地动手制作起来。有的用废旧纸张折叠成了精美的分类垃圾桶模型,有的则用塑料瓶制作成了可爱的环保小挂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汗水,更承载着他们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期待。

通过本次知识宣讲会和垃圾分类手工制作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环保理念深入每一个家庭,让绿色成为社区最亮丽的底色。

街角绿影,分类宣传行7月盛夏,骄阳似火,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青衿致远”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的青年志愿者们,怀揣绿色梦想,早早汇聚维乐社区,启动了“街角绿影,分类宣传行”主题活动,为社区增添了一抹清新绿意,激发了居民对环保的热情。

晨光微露,志愿者们已忙碌于布置现场,色彩斑斓的垃圾分类海报如同晨曦中的希望之花,吸引着居民的目光,将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悄然植入人心。他们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复杂的分类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兴趣。

随着太阳高悬,活动渐入高潮。志愿者们身着统一服装,手持宣传手册,穿梭于社区,成为了一道流动的绿色风景线。他们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向居民传递着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像废纸、塑料瓶这些属于可回收物,应该投放到蓝色垃圾桶;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是有害垃圾,要放进红色垃圾桶……”志愿者们细致的讲解,让“蓝红绿灰”的分类口诀深入人心,成为居民生活的新风尚。

不仅如此,志愿者们还深入社区,化身“绿色使者”,耐心解答居民的疑问,收集反馈意见,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除了定点摆摊宣传,志愿者们还分成小组,深入社区进行流动宣传。他们利用社区宣传栏、小区入口等关键位置,张贴精美传单,让垃圾分类知识无处不在,营造了浓厚的环保氛围。夕阳西下,活动圆满结束,但“青衿致远”团队的绿色行动却如同种子般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居民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为守护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街角绿影,分类宣传行”活动不仅提升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更展现了徐州工程学院学子的青春风采和社会责任感。垃圾分类将成为维乐社区的新常态,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

手牵手,共筑绿色家园在“绿动童心,共筑分类梦”的系列活动中,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青衿致远”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环保的种子,更在社区居民间掀起了垃圾分类的新热潮。紧随“街角绿影,分类宣传行”的成功步伐,团队成员将垃圾分类的实践深植于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携手居民共绘绿色生活新画卷。

7月21日,团队成员们首先在维乐社区内的垃圾桶旁设立了临时咨询站,每个成员都手持垃圾分类指南,面带微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服务社区,从我做起”的坚定信念。每当有居民提着垃圾袋走近,志愿者们便立即上前,耐心询问垃圾的种类,并逐一检查其中的物品,确保每一件垃圾都能被正确地投放。“阿姨,这个塑料瓶是可回收物,应该放在蓝色的桶里;而那些果皮和剩菜剩饭则是厨余垃圾,应该投进绿色的桶。”志愿者小高一边说着,一边示范着正确的投放方式,用生动的实例和易懂的语言,打破垃圾分类的知识壁垒,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面对居民们提出的各种疑问和困惑,志愿者们总是耐心倾听,细致解答。有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标准不太了解,志愿者们便一一列举实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有的居民则担心分类后的垃圾最终处理不当,志愿者们则通过展示垃圾分类处理流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居民们放心。“原来垃圾分类这么重要啊!我以前都没怎么注意过。”一位老奶奶在了解后,表示将身体力行助力环保事业。

除了现场指导外,团队成员还自发组织起了捡拾垃圾的活动。他们手持垃圾袋和夹子,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将散落在地上的烟蒂、塑料袋、纸屑等垃圾一一捡起。虽然天气炎热,但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看到我们的努力能够让社区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志愿者小肖在捡拾垃圾的过程中说道。他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中来。

随着夕阳西下,“青衿致远”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的垃圾分类实践圆满结束了。但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为了保护环境、为了美丽中国,他们将继续秉持着“绿色、环保、奉献”的理念,将垃圾分类活动在生活点滴中继续进行下去,为共筑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徐州工程学院 陆启阳 孙浩然 王梦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以青春之名,行文明之旅”社会实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28654.html

(0)
上一篇 2024-08-22
下一篇 2024-08-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