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程万里,再续长征志——贵州大学研究生会社会实践队重走长征路

启航: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誓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闪耀着不朽的光芒,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这一历程不仅铸就了不朽的红色丰碑,更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为纪念红军长征九十周年,贵州大学研究生会“黔程万里,再续长征志”社会实践队,于8月1日建军节这一天,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以青春的名义,向革命先烈致敬,向新时代的使命宣誓。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遵义-贵阳长征沿线的重要历史节点,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传承和弘扬不朽的红色基因。同时,实践队还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希望通过实地调研,展现新时代青年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与使命担当。

遵义会址:历史的转折与精神的启迪

“遵义城云红日照,长征幕幕忆万千。”8月1日午后,实践队抵达了遵义会议会址。这栋看似普通的砖瓦小楼,却承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队员们缓步走进会址,历史的厚重感顿时扑面而来。他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在会址内,队员们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参观者。其中,一位九十岁高龄的退伍军人激动地表示:“遵义会议是我们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它教会了我们中国人为了革命理想一直走到底的决心。年轻人,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传承我们的红色精神!”他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而一位中年干部则从教育的角度谈到了遵义会址的重要性:“这个地方对青年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学习,青年们能更深刻理解那段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遵义会议会址的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红军长征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他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这份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决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习水仁怀:战火硝烟中的坚韧与酒香中的温情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8月2日清晨,实践队迎着朝霞向习水土城镇进发。沿途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大家的心情也愈发激动。抵达土城后,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轮廓逐渐清晰。在这里,队员们聆听了讲解员袁女士深情讲述的老红军何木林的故事。何木林在受伤后为了不拖累百姓,装作聋哑人隐姓埋名14年,并在晚年主动讲述红军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他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为新时代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次日,实践队继续前行至仁怀茅台镇。这里不仅有着千年的酿酒文化,更有着红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在红军过茅台镇陈列馆中,队员们仿佛闻到了酒香中夹杂的革命气息。他们通过参观和听取讲解,深刻体会到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含义。一位白发苍苍的退役军人感慨道:“茅台酒香飘四海,但更让人难忘的是红军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在习水土城镇和仁怀茅台镇的探访中,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与智慧,更感受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认识到,只有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不仅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播州汇川红色记忆的探寻与乡村振兴的见证

8月4日,阳光正好,实践队踏入了苟坝会议会址,这里曾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重要转折点。会址前的静默仿佛能穿越时空,将队员们带回那个紧张而决定性的夜晚。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红军命运的再次转折,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队员们凝视着每一块砖石,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毛主席的智慧与勇气在空气中回荡。通过实地探访和讲解员的深情讲述,队员们对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坚韧有了更深的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激励着每一位青年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花茂村得到了生动诠释。8月5日,实践队来到花茂村。这里绿意盎然,古朴与现代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洋溢着幸福与满足,他们开设的“乡愁集市”和“我在花茂有块田”等乡村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此地,并留下那句深情的话语:“怪不得人人都来这里,因为在这里找到了乡愁。”这句话不仅触动了村民的心弦,也深深打动了实践队员们。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亲切交流,了解到花茂村在党的好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蜕变。村民们对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份深厚的情感也坚定了实践队员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

8月6日,实践队抵达娄山关,队员们站在雄伟的关隘上俯瞰群山连绵,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份红军前辈留下的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后辈前行。

黔南贵阳历史的灯塔与信仰的坚守

在红军长征的征途中,猴场会议会址犹如一座历史的灯塔,照亮了红军在逆境中前行的道路。这里,作为“伟大转折的前夜”,见证了红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决心与智慧。实践队员们踏上这片土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革命先辈们无私奉献的深切缅怀。在参观过程中,一位中年游客的感慨,让所有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深刻理解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8月8日,实践队由遵义返回贵阳,前往贵州省工委旧址,这是他们徒步长征路的最后一站。在这片革命火种播撒的圣地,队员们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在旧址内院,一个小男孩正趴在石碑前朗读《共产党宣言》,他稚嫩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这一幕,让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新时代的中国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访谈敖卫司令岁月的见证与精神的延续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8月8日,实践队有幸在贵阳南明区与毕节市军分区司令员敖卫前辈进行了深入访谈。他分享了自己重走长征路的感人故事,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军事博览馆及抗战期间的军事武器、用具。敖司令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寄语青年学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担当、敢于胜利。”

敖司令的访谈让实践队员们深受启发。他们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支柱。他们表示,将把长征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传承的使命担当。

探访城市交界:新时代的希望与挑战

在探寻红军足迹与乡村振兴的同时,实践队还深入探访了位于城市交界处的三个村庄——堰塘坎、平阳坝和梨树坪。这些村庄虽然地处偏远但各有特色,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8月3日,实践队抵达堰塘坎,这个位于仁怀与遵义交界处的村落,近年来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的飞跃。砂石厂的建立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实践队员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了产业发展为乡村带来的新活力,同时也认识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8月4日,徒步前往苟坝会址的途中,实践队经过了红花岗区与播州区交界处的平阳坝。这里商贸活动频繁,乡村旅游兴起,为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街边商贩们的笑脸洋溢着幸福与满足,他们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这一战略成功的最好证明。实践队员们在这片繁荣兴旺的土地上,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8月7日,在从黔南瓮安返回遵义的途中,实践队有幸探访了梨树坪。这个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的村落,每一处风景都讲述着过往的故事。村民们用勤劳与智慧守护着这份珍贵的乡村记忆,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实践队员们见证了梨树坪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让乡村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和文化的载体。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生态的保护。

总结:青春在挑战中成长,长征精神永流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经过八天的深入探访与实践贵州大学研究生会“黔程万里再续长征志”社会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不仅重温了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还深切体会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挑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他们收获了成长与友谊学会了在挑战中寻觅机遇、在困境中坚守信念。身体的长征虽已落幕但精神的长征却如炬火长明永不止步。

实践队队长杨浩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我们将把这次实践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传承的使命担当。贵州大学研究生会也将继续引领高校青年激励青年学子关注红色文化、参与乡村振兴共筑中国梦。”

(贵州大学 杨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跳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28605.html

(2)
上一篇 2024-08-22
下一篇 2024-08-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