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纸黑墨之间雕琢多彩民族文化”——喊撒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灵巧的指节飞扬,在层层堆叠的红纸中让这项悠久的民俗艺术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民族文化的鉴赏,在悉心指导的传承中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青年人想要承担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就要放下心里沉重的思想包袱,背上真正载满希望的行囊,在青山绿水、远离尘嚣—— ——真正需要走近、聆听并让更多人知道的地方书写青春画卷。

喊撒村,是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的一个小小村落,地处旧城镇西面,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邻东丙村,南邻平原镇岗勐,西邻平原镇,北邻潞盈路。辖芒棒、户拉、弄康、弄坎等腮、红星、广朗、伙草坪、项撒、卡子等15个村民小组。村寨人口两千左右,拥有劳动力的村民占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第一产业是整个村子的主要收入来源与经济支柱。

和无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通病一样,小山村的年轻人们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是每个落后偏远地区绕不开的永恒话题。村里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较为落后,因此对尚且稚嫩、对外界不够了解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认识本民族特色文化,产生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认同感,是远赴边地开展帮扶工作的青年人的应有之义。

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喊撒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为我们帮扶工作的展开助了一臂之力。在瑞丽坝傣族村寨里,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府富丽堂皇的奘房,而喊撒奘要算是其中之最了。从县城沿西双版纳雷公路南行四公里,再往西侧村口进寨,就可看到一群凤竹环绕、榕树垂须、别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即喊撒寺。在志愿者细致而生动的讲解中,孩子们第一次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来自本民族看似日常却实在不凡的特色建筑,了解每一砖每一瓦堆砌成的不止一座高大的寺庙建筑,还有无数祖先凝聚的心血和灿烂的佛教文化在中国本土的生根发芽。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热情,充满这个年纪的童趣天真和好奇心,这更让实践团坚定了,不是没有人在意有些日渐无闻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是缺少更多将这颗蒙尘明珠从层层黄沙下捧出并拂去尘灰的力量。

“我们以前只是看到过剪纸,但今天自己动手做感觉很神奇!”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道。团队成员们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带着古老而绚烂的剪纸艺术,轻轻敲响了孩子们心中那扇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大门。红纸轻扬,剪刀轻舞,每一下剪切都仿佛是在与千年的文化脉络对话,每一幅作品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在技法上,则吸取了中原剪纸的“线线相连、线线相断”的传统表现手法,使得剪纸图案形式出现了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吸取了周边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皮影和剪纸的造型特点,装饰效果强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我们的课堂中,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剪纸中平凡而不缺细节里的生机,简单而不失精神上的繁荣。     一刀一乾坤,一剪一世界。从古至今,傣族人民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都剪在纸上,用它特殊的语言将无限的神韵藏于小小的尺幅中,以其独特的美学形态妆点千年后的日常生活,也让独具风韵的镂空艺术,在小朋友们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石榴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籽紧紧相依、共生共存。作为云财学子和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但要成为维护边疆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更要勇于担当使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争当民族团结“石榴籽”。此刻,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的喊撒村里,我们化语言为力量,讲述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故事”;以脚步丈量梦想,带领孩子们描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青春之花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木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22252.html

(8)
上一篇 2024-08-07
下一篇 2024-08-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