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总书记的西北足迹,深刻领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邦畿千里,维民所指。”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已经存续五千多年,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书写、共同创造和共同培育的。总书记这一次到青海和宁夏考察的西北之行,也始终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在现场关心了解民族学校、民族学生、社区互嵌融合等工作的开展情况,突出强调了要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民族系统工作者更应该深刻领会总书记“西北之行”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讲好民族故事,助力海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辟新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化国民素质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铸魂工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不仅从食堂、住宿等方面,关心民族学生的身体健康,还特别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在此之前,党中央和国家早已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前瞻性谋划和全面布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已经被部分高校纳入公共课程,同时,覆盖中小学的系列教材也正在编制过程中,致力于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内容的“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体系。海南省积极贯彻党中央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不仅在中小学课堂创新开设黎锦、黎歌、黎舞、高脚、黎族竹木器乐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兴趣班,引导广大学生在文化体验与传承中,成为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的亲身参与者和贡献者,从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心中。同时,海南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蓝本,牵头组建宣讲团,在全省上下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宗教场所等“六进”宣讲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领乡村振兴未来,实现内生与外在动力双向循环的创新工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总书记在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时,听孩子们兴奋讲述家乡的巨大变化,也提到了自己开展扶贫工作的初心和经历,从“闽宁协作”到“东西部协作”,闽宁镇和西海固的发展振兴令人感慨和欣慰。广大乡村既是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最基础、最广泛的基层保障。近年来,海南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方式、新路径,打造了“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海南东方“村BA”篮球超级联赛、五指山民族时装“村秀”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三村”文旅品牌,充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人才内生动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族群众的积极参加,有力激发了旅游经济带来的强劲外在发展动力。内外循环、双向发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更好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群众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民风民俗共享和社会发展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讲好民族大家庭故事,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动发展的现代化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成就背后,蕴含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一系列精彩故事。海南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候鸟人才”和其他各类型的优秀人才,因此,为了做好外地人才与本地居民构成的“互嵌式”社区工作,不仅要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和谐、更友好、更舒适的生活、就业、教育、养老等硬性条件,还应该从深挖海南“三交”历史传统和优秀故事等方面入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此外,以“请到海南来”为主题的海南特色文化艺术表演亮相第45届世界巴厘艺术节、在澳门博物馆举办“根与魂——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2023年米兰设计周举办中国海南黎族文化展示交流活动等,海南省牢牢站稳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在推动“文化出海”上,进一步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之美、海南自贸港之美,不断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468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16105.html

(0)
上一篇 2024-07-19
下一篇 2024-07-1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