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文化印记传承中华之灵魂,珙县蜡染承载苗族之故事

宜宾珙县,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地方,孕育了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苗族蜡染。“刀尖上的绘画艺术”,是苗族蜡染工艺的生动写照,“穿在身上的史书”是对苗族蜡染深厚文化内涵的贴切描述。

01 蜡染之韵:色彩与线条的交响曲

蝴蝶纹、螺旋纹、花鸟鱼虫纹、铜鼓纹……蜡染中独特的图案纹理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珙县苗族的悠久历史。“苗族绣女巧手织,文化瑰宝世代延”,心灵手巧的苗族女将心中所想,汇于历史长河中。

铜刀作笔,蜂蜡为墨,图、上蜡、染色、脱蜡、固色漂洗,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实践团队成员走进茶花山蜡染馆,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带领下,尝试学习蜡染这一古老技艺。剪裁的精准艺术,让布料的完美分割,手上的蜡刀在布上跳跃,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染是一种精细且耗时的工艺,即使是设计简单的图案,也可能需要四到五个小时的精心制作。

蜂蜡绘纹,蓝靛浸染,蓝底白纹,纯净之美。蓝靛浸染下的白纹巧夺天工、古朴典雅。让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

02 蜡染之韵:青年与蜡染艺术的现代对话

古艺新生,创意无限。团队成员走进宜宾珙县桂花坳社区的童心港湾,为孩子们宣传蜡染文化,用心灵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讲解员以饱满的热情为每一位孩子解惑“蜡染”。蜡染,通俗来讲就是“染布工艺”,是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蜡刀蘸熔蜡,图案绘于布,蓝靛来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

“蜡染文化可以在未来让我变得更强”,一位小孩子在听成员讲解时这样说到。青年是文化传承的骨干力量,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创造力,肩负起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此次讲解,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至年轻一代,让他们沉浸在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魅力之中,从而培养对它们的热爱和欣赏,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 3成员进行讲解蜡染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黄佳琳提供

03 蜡染之韵:藏于青年的实践传承之中

文化振兴,重在人才,贵在实践。在蜡染工艺中,最核心的步骤就是涂蜡,制作者将蜡加热至液体,用画笔涂至白布上。这就需要孰能生巧,精益求精。

团队成员将蜡染材料带至社区,耐心的向学生们演示并指导他们自身体验,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蜡染的基本技巧,他们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个性和创意。同时,家长们也参与了此次蜡染的活动,让活动的进行更加有声有色。在场的每个人都全情投入于这门手工艺术课程,亲手感受艺术在指尖流转的美妙体验,在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小朋友在最后还带走了剩下的蜡染材料,准备回家继续进行这项非遗活动,可见文化在当代的活力。

“实践出真知”,青年动手方能赓续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使得文化传承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刘书记说“宜宾珙县桂花坳社区在60、70年代是属于‘三线建设’区域,以矿产开发为主,这里的人大多数都是退休工人。”这与蜡染精神文化一脉相传,都记载了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激发了二者的情感共鸣。

“文运同国运相连,文脉同国脉相连”,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实践队为贯彻十八大以来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盛”,行进在守护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征程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时光的长河,必将在当代年轻人的传承下焕发新的活力。它将展现出与时代相契合的价值,走进千家万户,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通讯员 蒋云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邂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14989.html

(1)
上一篇 2024-07-15
下一篇 2024-07-1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