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越剧非遗,乡村振兴展新韵

为深入了解嵊州市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总结,2024年7月12日,南京邮电大学嵊州邮梦人乡村振兴发展成就观察实践团前往嵊州市开展以“AI越至嵊,乡音传遗”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探索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科技与文化动力。

百年传奇始东王:古戏台见证艺术绽放

团队成员来到嵊州市甘霖镇的东王村,一段跨越百年的文化传奇在这里悄然绽放——越剧正是从这里起源。随着团队成员在东王村的深入探访,一段关于越剧诞生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回溯1906年的春天,在东王村的一片田野上,几位嵊州说唱艺人用简陋的稻桶和门板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戏台,身着朴素的戏服,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这次看似不起眼的演出,却标志着中国越剧的正式诞生。李世泉等艺人用他们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歌声,将“落地唱书”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以戏曲的形式呈现在了乡亲们眼前。

今天,团队成员站在台阶上,眼中所见不仅是古戏台的沧桑,更是越剧艺术在东王村乃至更广阔舞台上的身影。仿佛看到,越剧在东王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根,沿着嵊州这条蜿蜒的溪流,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田埂到舞台:探寻“第二国剧”的起源

在东王村,团队成员见证了这门艺术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中央的华丽蜕变。随着探寻越剧艺术璀璨足迹的步伐,团队成员前往为了纪念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建立的越剧博物馆。走入场馆内,映入眼帘的是“田头歌唱”展区。

艺术形式的诞生,往往表达着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情感,越剧亦是如此。越剧最初是生性乐观的嵊州农民在劳作休息时,自娱自乐的歌唱方式,也被称为“田头歌唱”。这些珍贵的影像与文字,不仅记录了越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的起源,也深刻揭示了越剧艺术是一门田间地头的朴素吟唱中汲取养分的剧种。这些简单而真挚的歌声,即使未经雕琢,也蕴含着无尽的艺术潜力,它们农民们的汗水中生根发芽,最终孕育出了越剧这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

AI赋能非遗: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变脸”

进入体验区,团队成员首先被一块高清触控屏幕所吸引。屏幕上,越剧经典角色形象表情灵动,有小旦、老旦、小生、老生四个角色可供选择。通过简单的面部扫描与识别,AI系统迅速捕捉并分析参与者的面部特征。短短数秒间,一个参与者的越剧形象便跃然屏上。这一技术巧妙地人工智能与越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利用高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和逼真的图像处理算法,实现了参与者面部特征与越剧经典角色之间的无缝融合。参观者只需简单几步操作,便能“变身”为舞台上的越剧名角,亲身体验越剧艺术的独特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越剧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活力。展望未来,南京邮电大学嵊州邮梦人乡村振兴发展成就观察实践团将继续深化调研,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新模式、新路径。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越剧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文化自信与发展动力。

(南京邮电大学 柯卉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嵊州邮梦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214750.html

(0)
上一篇 2024-07-15
下一篇 2024-07-1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